脏腑别通理论_白眉老师_
什么是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 肺与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 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二 脾与小肠通
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