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娃上了一年级,我看世界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
队友问:“怎么变的?”
“以前我觉得,生活很美好、充满正能量!”
“现在呢?”
“现在?现在我觉得这社会都、病、了!”
周末和一个丁克闺蜜聚会,我握着她的手诚挚表达羡慕之情:“不生孩子,可以避开这社会90%的毒打。”
“那剩下10%呢?”
“那当然是来自猪队友。”
我俩相视而笑,笑声里充满了故事。
在奋力用尺子划拉掉气泡包了一晚上书皮以后,我产生了一种可以去摆摊手机贴膜的错觉。
其次,你都无法想象,现在的学校要是没有微信,还能不能展开教学了。
班主任可以在1分钟内发6条微信说4件事:
传达体育老师指示购买指定跳绳(+图1张)
布置语文作业
明天提早放学请记得接孩子
购买指定教学用书(+图1张)
这几件事之间还没什么逻辑联系。老母亲一边吐槽学校为何不统一购买、为何不在开学前一次说完,一边找已断货的书耗时一小时,最后通过拍拍二手搞定。
有时,学校会在下午2点突然通知7点开腾讯会议;
更多的时候,老师在作业里明确要求:“请家长帮助…”“请家长陪孩子…”“请家长参与…”在某次开一小时会后打开手机划拉了几屏幕接龙才找到初始通知时,我感叹“家长”这个身份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是不那么友好的。“最近上热搜的考上北大考古系的农村女孩,她爸妈应该不会用微信吧?”在跟队友、闺蜜、同事重复表达过3次类似困惑后,我突然醒悟到: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比如,自从把我妈拉进班级群,她对二胎再也只字不提。
偶尔还会庆幸几句:“幸好你上小学时候,连电话都没有,呵呵。”
但,一年级的真正“毒打”,还是来自学科的暴击。
打开这份一年级文学常识(上),老母亲震惊到失语。
我发给我闺蜜:“你认识尤袤么?”
难以想象美好的南北宋,娃以后回忆起来却是痛苦地背人名。
“一年级写这样还不能通过!?”
她发过来优秀作业展示,说老师要求学期末都达到这个标准。
我天,这莫不是印刷的吧!
可以想象这事儿最大的效果,应该是加快娃的近视速度。
周末参加校友聚会,我放狠话表示要自己教娃语文:“毕竟语文比咱这张餐桌上好的确实也不多!”“你不要小看了现在的语文,到她二年级作文得分很低的时候,会说:‘妈妈,你不行啊!’”
二年级的事,老母亲暂时无暇顾及。因为摆在面前的还有英语这座大山。
早就听说魔都英语很鸡血,从帝都搬过来后,第一时间就给娃找补习班。培训机构的老师问了娃几个问题,就把她支开,告诉我:“我们这儿没有适合她的班。”老师说:“是这样的。上海的孩子呢,6岁基本都会自然拼读了,然后也会读简单的绘本了。您家孩子的程度,可能要落后2年。我总不能让她跟4岁的孩子一起去上课吧?”回家后我问我妈:“在魔都,没钱提前学英语的都还活得下去不?”
不死心的我又发微信问娃的英语老师:“入学前,都得会自然拼读吗?”还没等我松口气,老师又发:“不过,以往入学的孩子,基本都会。”周末参加同学聚餐,我又放狠话表示要自己给娃补拼读:“不就是26个字母么?”
我拿着两周的单词量在幼儿园群里哭诉,好想回帝都哦,毕竟帝都一周才2节英语课。一个妈妈说,是哦,确实只有2节。但是,听说我们学校大部分在三年级前就考完了ket,五年级前考完pet。你说,这又是为啥呢?好巧不巧,刚好有公众号发来推文:《10秒被抢光的ket/pet,这群家长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