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4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 04
文 伟哥
四、“成山”的考订
考订了“句余之山”的位置,接下来就是“成山”的考订了。至于“成山”的选择,从海洋山东北180度范围内,有两座山相对较为合适,他们是湖南东部的罗霄山脉和湖南怀化的白马山了。
从前面的那张图来看,我以海洋山定位点为中心画了一个半径为500里的圆,而白马山却在圆圈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白马山的距离不够,不适合作为成山的候选对象。所以,成山只可能是罗霄山了。
我们将平天山、海洋山、罗霄山脉三个定位点连接起来,就是如下图样:
这里有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在考证过程中,测量定位点是有一点讲究的。我采用“现场模拟”的方法对测量进行实地模拟演习。当我们测量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时,下一座山的测量定位点应该是定位在该山山脚下的某块平地。《五藏山经》中,绝大部分数量的尾数基本上是整五和整十,所以推导其测量的距离最小间隔数应该是以5里为一个计数单位。这样,既保持了一定的路程准确度,同时又便于计量。
从《五藏山经》的记录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测量情况。一种是短距离较为精确的测量,这种测量是严格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很多情况下,往往两座山之间的距离只有一二十里远。比如《中山经》诸山: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湋山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
另外一种情况是远距离,大数据跨越的测量。这种线路往往都是上百里的距离,更有甚者比如这条线路,都是采用400、500里这种长距离测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
这种长距离测量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构建一个地理框架吧。
长距离的大数据测量的定位点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距离所测量的山或山脉距离会相对较远,不如第一类那么近。他们之间的最小计数单位是多少里目前还不知道,但肯定要比第一种的远一点。像从“浮玉之山”到“成山”之间的定位点就定位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县城附近。而从宜章县到罗霄山最近的山脚下,就超过了10里的距离,这就是两者采用不同测绘标准的体现。
测量到这里,“句余四山”的前三座山都找到了对应山,他们分别是:
句余之山--平天山
浮玉之山--海洋山
成山--罗霄山脉(中、南段)
在这里,句余之山和浮玉之山对应的都是两座山,唯独成山对应的是一座山脉,这个情况倒是比较特殊。我猜着可能是古人对山的分类标准有所不同的原因吧,古代没有现代这么精确的缘故。也因为古今命名的规则不同,所以现代的罗霄山脉北起武功山,中间为万洋-八面山,南边是诸广山脉。而《山海经》中的成山则只包括万洋-八面山和诸广山脉,并不包括北边与之断开的武功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