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中风后遗症方-逍遥散、补阳还五汤】
中风一般都有较严重的后遗症,病人在出院后,往往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理才有可能恢复正常。在很多中医书中大多使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调理,但本文讨论的是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9月22日第4版上由高建忠著的逍遥散方
高建忠,1996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工作。2005年特聘为副主任医师。多年来致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学说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有:《明辨内外是临证第一要义》《对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临证思考》《另辟蹊径创新说—— 李东垣临证思考启示》《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李东垣笔下的龙胆泻肝汤》《盗汗因于气虚阴火——当归六黄汤浅识》《医以通变称良——李东垣治虚人外感案赏析》《东垣之方,从权而立》《中药是用气味来治病的》《淡渗伤阳话茯苓》《运用升降理论治疗慢性鼻窦炎体会》《劳役久损,总需益气——慢性病医案三则》等。
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当加减。如
阴虚加熟地,
气虚加黄芪,
郁热加栀子、牡丹皮,
痰湿加半夏、薏苡仁。
上肢不遂可加桑枝、片姜黄通络走上,
下肢不遂可加牛膝、薏苡仁通络走下。
久病顽瘀阻络可加土鳖虫、地龙等活血通络。
当然,加减要有度,不可本末倒置,立方主旨仍在解郁。
如遇舌苔黄白偏腻,笔者也常舍逍遥散方而改用越鞠丸方加减治疗。
处方:柴胡12克,当归12克,生白芍12克,茯苓12克,生白术12克,薄荷(后下)6克,土鳖虫12克,地龙12克,炙甘草3克。7剂见效,接服7剂后改用补阳还五汤方加味,治疗2月余,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逍遥散
处方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疏肝养血,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药方释义:本方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