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
T型台上,融入汉服元素的现代时装串联起传统与时尚,电视机里,当代舞蹈演员穿行于1000年前的盛唐夜宴,展览馆内,静窝于《清明上河图》1000年的人们重新迈开悠闲的脚步,览开封城之人间烟火······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的思维理念,正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走下遥不可及的神坛,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数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盛宴。
这样的创新必然会破坏传统,使其丧失特定的文化内涵吗?曾几何时,我们囿于传统的“祖宗之道”,只求不折不扣地继承,不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的受众圈子越来越小,众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我们总是一边感叹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一边绝不将目光锁定戏曲频道。就算是参加课外辅导班,也宁愿选择奥数、跆拳道、街舞,而不愿选择古老的琴棋书画,不愿伴随着清幽的古乐在博物馆中静心逡巡……
于是,粗茶淡饭、诗意田园的视频由互联网而走红海内外,3D打印的榫卯结构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重新拥有令人惊艳的身影,《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让(尚书》《史记》、唐诗宋词流淌于街巷里弄、车间学校……传统未曾毁弃,知音越来越多。
以传统为桨,用创新作帆,让古老的故宫文物在互联网上“活”起来,让先秦的陶缶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响起来,让轮回往复的十二生肖在芯片邮票上动起来,让电音打造的五声调式、人工智能的方言语音在数以亿计的手机中唱起来、说起来……结合技术逻辑,传统的传承顺理成立。有了传统的融入,技术创新也涌动起脉脉温情。
当然也应该知晓,创新只为了更好地传承,并非为了不辨良莠地全盘接纳,更不是为了假弘扬传统之名,行追名逐利之实。一切出于私利的扭曲、颠覆和恶搞,不过是披着“创新”的外衣而糟蹋传统。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应相互成就;亘古的历史,日新的当下,应相得益彰。运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工具,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传承才会以新的方式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