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 | 寥寥齐鲁一古刹

▲千佛崖造像

神通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柳埠,是泰安通济南古道的经由之路,位于锦阳川北岸。此地四面环山,重峦叠翠,是“乔木荫郁,鸟鸣笙簧,邃幽深靓,询养神清心之所”。

柳埠东北2公里许,有青龙、白虎二山,夹谷相峙,此谷古谓金玉谷,谷南口横亘一座郁郁葱葱的高山,古称金玉山,亦叫金驴山,现称金牛山,成为金玉谷天然之屏障。山下有一条河流,由东向西,古称玉水,为锦阳川之支流。青龙、白虎、金牛三山,《水经注》称为琨瑞山。神通寺就建在这重峦叠翠的琨瑞山谷中。

神通古寺现已无存,遗址上有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神通寺記》一通,记述了神通寺的地理风貌,曰:

泰嶽之麓有寺曰神通,其地隸濟南歷城之仙臺鄉。於川為錦陽,於峪為黑風,靣山曰金玉,橋梁曰□聖。東一臺,臺之上有浮圖,為四門,為方五;西一臺,臺之上有鐘鼓樓、轉輪藏,殿凡若幹楹,相傳謂古戒壇也。又其東有山曰青龍,嶺之下有池,池曰聖油,曰聖麺。山之南復有浮圖一,凡若干級;其西曰虎□,有石佛千龕,傳聞亦謂蕭梁時事也,噫嘻,有是哉!據一方之形勝,而軒豁昂聳於群山叢薄中,蓋東齊寥寥一古刹也。

其中,碑文除神通寺外,明确记述了四门塔、龙虎塔、千佛龛等,亦可知寺在明代已是名胜。碑文又说,神通寺据一方之形胜,气宇轩昂立于群山之中,乃是“东齐寥寥一古刹”。余与白丁兄访齐鲁古迹,深为之古迹品类之胜,凿刻之精,历史之久,震撼于心,又岂止是“东齐”之少有的古刹?遍览今日齐鲁,唯余灵岩寺可与之媲美一二。故而取其碑文,略作修改,定为此题。

▲千佛崖造像

神通寺遗址上,还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神通寺碑记》,记述了清人重修神通寺之事,并述及清人所见神通寺周边风物,曰:

省会南鄙,有镇名曰柳埠镇也。镇之东北,寺名曰神通寺也。四面皆山,层峦翠蔼,蔚然深秀者,锦阳川也。川之阳,回峰路转,翼然耸出,则古刹神通寺焉。其寺不知创自何年,重修在元世祖之至元、成宗之大德、明世宗之嘉靖,碑文可考。然胜迹难以枚举:环寺之左,青龙山、四门塔、九顶松;寺之右,白虎山、千佛岩、藏经阁。乔木荫郁,鸟鸣笙簧,邃幽深靓,询养神清心之所。迨年更代易,苍烟荆棘,颓垣荒墟,非复昔日金碧辉煌,高甍巨桷者矣。

文中记述神通寺历经元、明重修。并将环寺胜迹以枚举,更盛赞此地环境清幽深邃,是参禅论道的清心之所。

▲千佛崖造像

神通寺历来显赫。隋代以前始称神通寺为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名。僧朗,俗姓李,是东晋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的高徒。北魏郦道元撰写之《水经注》载:

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泰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周…… ’即此谷也。

慧皎的《高僧传》亦有记载:

竺僧朗京兆人,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以伪秦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苻坚所徵,行至华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琨瑞山中,别立精舍,……内外屋宇数十余间,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支持,朗公寺在南燕主慕容德统治山东一带之后,“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一时,俨然成为了山东的佛教中心。

历经周武帝灭佛运动之后的朗公寺,已荒废殆尽。及至隋代,朗公寺又重获新生。开皇三年,隋文帝杨坚,因“通征屡感”故曰“神通”,便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此后,在皇室的支持下,神通寺又重具规模。《泰山道里记》记载:

琨瑞山西北为神通寺,……其制门阁两重,北为大雄殿,东曰伽蓝殿,西曰达摩殿,北为千佛殿,圮;北为方丈,东为禅堂,又北为法堂,两翼斋廊。寺西,地敞豁,旧有藏经堂,转轮藏,钟鼓楼,圯。又东一台,有四门塔,极崇丽,皆石为之。塔前古柏一株,传云汉植。

此时的四门塔已见诸记载,这是四门塔为隋代见诸的文献证据。

▲千佛崖造像

隋亡唐兴后,神通寺达到鼎盛阶段。“寺立以来,四百余载,……天下崇焉。”虽历经“三度废教无敢撤,塔寺基构如其本焉。”(《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今神通寺后千佛崖前,尚存有唐代建筑基址,并出土了精美的石构建。而千佛崖当属唐时神通寺的一部分,遍观千佛崖,亦可想象神通寺昔日之辉煌。

其后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战乱,神通寺逐渐衰败。金代末年,神通寺距离战场尤近,更是零落殆尽。

▲千佛崖造像

到了元代中期,神通寺才得以恢复元气。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的《敬公碑》云:“即得大殿、旁庑、僧舍俱一新之……侣众盈千”。此时,神通寺下属寺院众多,可谓盛极一时。

元明清三代以来,神通寺几遭兴废,几度重修,却终究逃脱不了时光的无情和人们的贪婪奢欲。清代乾隆时,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无视佛祖清规戒律,“放荡淫逸,无所不至”,将寺产大肆挥霍,当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颓败,再无昔日荣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日的神通寺,仅余四门塔、九顶松、小宋塔、明代寺院遗址、塔林、大小龙虎塔、千佛崖等胜迹,和当代新修的僧堂房舍。人们也只能在这些珍贵的遗迹前,默默的追忆着这座齐鲁名寺的前世今生。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在神通寺遗址前,白虎山东麓山腰间的石壁上,造像由南至北长约60多米,大小石窟近100多个,现存佛像210多尊,造像题记46则,年号有武德、贞观、显庆等。是山东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的主要遗存。

▲千佛崖造像 赵王李福造像

▲千佛崖造像 赵王李福造像

▲千佛崖造像 赵王李福造像

显庆三年(658年)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两尊大佛一尊高2.8米,另一尊高2.65米,两尊佛像通体涂金,结跏趺坐,双手禅定,衣纹褶皱富於节奏变化,质地轻薄,紧贴身上,螺发肉髻,面型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面部慈祥、恬静,眉眼修长,眼中间现着智慧的光芒。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南平公主为父造像

凿刻於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是南平公主为其父太宗李世民祈福而刻,佛像清秀安详,衣纹细密流畅。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驸马刘玄意造像

刘玄意,为南平公主的二婚驸马。造像窟龕呈方形,体型丰满,垂足而坐,一手施禅定,一手施说法印。造像记刻於龕壁东侧,并装饰竹节明门楣图案,另有力士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根据考古部门的普查,千佛崖现有题记21则,其中有9则有明确紀年。

▲小龙虎塔局部

▲小龙虎塔局部

▲小龙虎塔局部

▲小龙虎塔局部

该塔原在突泉村皇姑庵内,庵早已荒废,为了妥善保存,移于神通寺青龙山西麓一台地上。塔为平面方形的密檐式石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通高3.86米,双层须弥座高1.44米,束腰部四面均有精美浮雕。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 石构建

▲神通寺遗址 石构建

▲神通寺遗址 石构建

▲神通寺遗址 石构建

▲神通寺遗址 石构建

▲神通寺遗址

▲龙虎塔

▲龙虎塔

龙虎塔位于白虎山东麓的千佛崖下,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该塔造型优美,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复莲、项轮、宝顶为塔刹。

▲神通寺塔林

塔林,是神通寺自金以后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在塔林存有墓塔46座,墓碑15通,也是我国佛教寺“四大”塔林之一。塔林以石塔为主,辅之砖塔。其中元代泰定二年《清惠明德大师敬公山主寿塔》,明代嘉靖五年《成公山主塔》是汉代阙式之风格,在我国现存塔林中为之仅见。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

▲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四面各有拱门,故俗称四门塔。

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二十三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花蕉叶,中筑相轮至刹部。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

整个四门塔形体雄伟浑厚,线条极简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世界美术全集》)

▲四门塔

▲四门塔

▲四门塔

▲四门塔

▲四门塔

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佛像造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

《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朔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原为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据传,清末被古董商盗去,售于大官僚端方,后流入日本(见《陶斋藏石记》)。现佛座下的造像记,是依据原刻石拓片重刻。

另一则是:“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乙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界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

▲四门塔

1936年夏,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专程来济进行古建筑调查。通过对四门塔实地考察,梁思成提出,“塔无建造年代,唯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年号,揆之形制,或属此时”。当时的造像题记已经丢失,梁思成是根据文献记载推定四门塔为东魏所建。

后四门塔维修时,文物工作者在塔顶拆下的一块拱板石上,赫然发现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并在塔内发现了隋代舍利函,四门塔的修建时才修正为隋。

▲小宋塔

小宋塔亦称绍圣塔或青龙塔,位于青龙山南麓,四门塔北面约60米的山坡上,为一方形三层石塔。整个塔身置于凸起之自然石块上,底部为一块整石刻成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基座。台基南侧刻有楷书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题记称:其父好儒,其母好佛行善,均寿高80多岁,无疾而终,虽值炎热天气,但蚊蝇不近其身……。该塔为神通寺宋代建筑之仅存。

▲九顶松

四门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据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清代有诗云:“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残烧五代空,唯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九顶松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交相辉映,古塔古松,秀丽壮观。

▲神通寺新修之僧舍

▲神通寺新修之山门

▲四门塔

▲四门塔

▲四门塔

▲四门塔

余与友人于寒冬时节纵览齐鲁河山,至神通寺已是旅途之末。然而,登上青龙山,俯览齐鲁大地怀抱中的四门塔,顿觉旅途不是结束,而才刚刚开始。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激荡在心。远眺泰岳,依稀微茫可见,一层薄薄的雾气缭绕在塔的周围,充盈于山河之间,更有一种“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无限感怀。

神通寺的几度兴废正如同遮挡视线的树木一般,一岁一枯荣,亦如一个人的人生几多跌宕浮沉。一个千年变数,一个一生未知,万物皆有灵,世间常相似。

唯有苍茫辽阔的山河大地,大美无言,旧梦可寻。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