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 神圣与世俗的极致美学

▲大足石刻——石门山

纵游安岳大足,大概是每一个石窟爱好者的必修课。
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并立,构成了中国石窟造像史晚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神圣与世俗并存的殿堂之一。
石门山,仙气浮现,仙家风范充盈其间,令人一睹宋人风姿,其文官风格与北宋巩县皇陵如出一辙,再见宋人精致的世俗美。石篆山三教并祀,实证了中国儒释道三家逐渐合流的历史趋势,虽处于远山却熠熠生辉。南山造像黄道十二宫,在石窟造像中世所罕见,三清古洞呈中心柱布局,更是晚期石窟中鲜见之例。宝顶山布局验证,规模繁大,囊括各种经典,刻于崖面之上,是大足极致世俗美的集中体现。北山石窟雕刻精细,观无量寿经变保存之完好程度,令人观之,顿入西方极乐世界。其余秒高山,舒成岩,板昌沟等等如满天星辰,绽放出神与人的光辉。
石门山:仙家风范
道教艺术在两宋时期日臻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造像,更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典范,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等都是代表之作。其间世俗与神圣美结合最好的一处便是石门山三皇洞。
三皇洞造像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正壁的三皇和左壁的文官,再现了宋代服饰,并赋予宗教的神性,极具仙风道骨的仙家风范。正壁的三皇造像面部丰润,丹凤眼,其中右壁像颔下有一缕短须,呈倒三角形下垂于胸上部。
三皇洞左壁的文官像中,有一头戴翘脚幞头的文官像,面净无须,微微略睁的丹凤眼,眼珠略显,更增仙家之风。同在一壁的另一尊文官像,头戴通天冠,丹凤眼微闭,颔下一缕短须,下垂于双手所持的朝笏之上,显得成熟而稳重。而同在一壁的其他三身文官像,虽无须髯,但皆作丹凤眼。
这可以说是宋代美男子的真切写照。仙家之风与世俗之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门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石篆山:三教合祀
石篆山在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石篆山造像开凿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共有造像十龛。
石篆山最为经典的是整体布局释、道、儒“三教”共处一去,共同奉祀,在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石篆山

▲大足石刻——南山

南山:十二星宫
大足南山三清洞和石门山三皇洞造像是四川乃至全国宋代石窟造像中最为精美的道教造像作品。
南山三清洞为中心柱的形式,柱正面开一龛,造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像为太清、玉清、上清三天尊。三清头戴花冠,面有三绺长须,左边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如意,中间玉清元始天尊胸前有一三脚夹轼,右边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右手执一扇。
中心柱的左壁上开有两龛,上龛为玉帝迅游,主像为玉帝,下龛雕春龙起蛰图,龛内为一龙,凌空飞翔。
三清洞里最人瞩目的是位于窟左右壁外侧靠窟门口处的“黄道十二宫”,小龛内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表现了巨蟹宫、狮子宫等黄道十二宫图。古时,人们将太阳一年中在恒星间的运动轨迹称为“黄道”,“黄道十二宫”即指分布在黄道南北各宽约8度的圈带内的十二个星区,实际上即是对黄道带的十二等分。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用动物和其他事物对其命名,表现为图像即为黄道十二宫图像。三国时期吴地有数例黄道十二宫的图像。(见:王煜、王欢:三国时期吴地黄道十二宫图像试探)

▲大足石刻——南山

▲大足石刻——宝顶山

宝顶山:世俗之美

大足石刻规模最大的造像群在宝顶山。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均有石刻造像,尤以大小佛湾最胜。
宝顶山古今皆名,但在宋代之前却籍籍无名。自南宋赵智凤在此传经布道营造石窟后,开始声名鹊起。根据赵智凤对宝顶山石窟总体营建的布局,显然这是一处密教道场造像群,其造像内容之丰富,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殆尽。造像布局似由外院、内院、四方结界三大部分组成: 外院即大佛湾,造像题材显密皆备, 然以密教为核心, 变相与变文并举, 似导引世俗和修密行者经此教相之门而人事相仪坛的俗讲道场;内院即小佛湾,内设祖师塔和坛场兼刻经渴颂文,似为修密行者入内接受阿阇梨口授密法,受戒、灌顶、观想、炼行, 习事相而设的仪坛;密教以道场庄严为“ 甚深经典处” , 于道场外设置佛、菩萨、金刚等护法神像, 称为“ 四方结界”。
大佛湾呈马蹄形,主要造像区有“柳本尊道场”"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像"、"地狱变像"、"圆觉道场"、"牧牛道场",整个造像规模繁大,气势恢宏,已完全世俗化。小佛湾是大佛湾的缩小版,内容不及大佛湾繁多,只有通编9个窟龛。
石窟造像自印度西来,一路向东,走到大足,完成了彻底的中国化进程,而宝顶山便是其终点。纵观宝顶山造像总体布局、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图像、铭文等无不展示出由显入密,佛儒融合和具有赵智凤教派特色的密宗道场。

▲大足石刻——宝顶山

▲大足石刻——宝顶山

▲大足石刻——宝顶山

▲大足石刻——宝顶山

▲大足石刻——宝顶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大足石刻——北山

北山:神圣之美

大足石刻中,规模仅次于宝顶山的是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佛湾处于县城北的北山之点,总长里许,形状如新月,分为南北两区营建。根据大足县文管所编号,共有290个窟龛。
大足的宗教之美,窃以为最精者是编号245窟,唐乾宁三年的《观无量寿经变》,这是一种来自佛教的神圣之美。
此龛保存极为完整,龛形为长方形,平顶,高430厘米,宽261厘米,深125厘米,呈现立体构图。观无量寿经变是西方净土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龛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面朝西方,结跏跌坐在莲花台上,阿弥陀佛的两侧分为观音和大势至,皆结跏跌坐在莲花台上。其间和两侧雕刻有数百罗汉和菩萨像,或坐或立,合掌置于胸前,静听佛祖讲经说法。在三尊像的下方,是雕刻的二层台阶,台阶的边沿都安置有勾栏,下层台阶的中部两侧,还刻出45度勾栏楼梯可供上下。
同时,在下层台阶的两端还砌筑有稍微向前凸出的平台建筑。在三尊像的上部,雕刻有仿木结构的殿堂楼阁,桥、廊、亭等建筑。再加上龛顶上方所雕刻的笛、萧等乐器等,构成一幅歌舞升平,舞榭歌台,充满快乐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图景。整个观经变,层次明显,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错落有致,规模十分宏大,再加上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无缺,是巴蜀乃至全国最好的石刻雕刻类观经变。
此外,北山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相"窟与177号"泗州大圣"窟,是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王天祥等以176窟造像中的"妇人启门图"为解读中心,指出其造像内容容纳了深切的思念和急切的现实欲求,分别从情与欲两方面对佛教教义形成了最深刻的悖反,是形成此独特题材组合案例的动力根本,由此也成为佛教世俗化的最佳例证。

▲大足石刻——北山

余数年前初到大足安岳,此后再无缘重访。那些心中默默想了很久的地方,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人生总要在路上,为生活,为生存,失去的,错过的,得到的,都是命。但人总不能只靠因缘天注定,也要相信命由己造。正如这神圣的宗教,世俗的人间,互相依存,彼此相融一样。既要天注定的命,亦要自己努力,改变后的命。
深度文旅 | 12.30—1.3:跨年盛宴,天下大足的极致美学

谢谢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