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97):引而不发——释“引”
本文约5500字,阅读约需要11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97)
引而不发——释“引”
朱英贵
一、“引”字小引
当我写下“'引’字小引”这个小标题的时候,心中不免暗觉有趣,难道“引”字还要“小引”吗?只好自问自答了,既然讨论别的字都可以先来“引”以下,那么“引”字当然也需要啦。忽然想起一个成语,叫“引而不发”,那是孟子说过的话。其实,“引而不发”是对拙文开篇常用的“小引”的最好注解,所谓“小引”意在先取盘马弯弓之势,以便瞄准所释的字形字义,以求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有的放矢,力争一语中的。然而这只是我的主观心愿而已,至于开篇的“小引”是否得当,之后的行文是否能够“中的”,则全由读者感受评议了。
孟子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在这里,“引”的意思是拉弓,“发”的意思是射箭。君子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他的样子好像是在跃跃欲射呀。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后用以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也可比喻善于引导而不代庖。这既是先哲对教学境界的一种理解,也是君子对自身修养风度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说,君子传播知识道理应该如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但箭在弦上,有一触即发之势。弯弓在握,锐矢在弦,引弓千钧之力,箭出毫厘之间,非善之善者也;唯有引而不发,方为最高境界。本“小引”就此收束,权当作是“引而不发”吧。
二、“引”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引”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引”字的甲骨文为加符指事字,在“弓”字基础上添加一个符号,其主体部分为“弓”字,所添加的符号或在右侧(前5.8.5)或在左侧(乙8809),表示把弓拉开的意思。金文的造字原理与甲骨文相同,并将添加符号一律安排在“弓”的右侧。有人将“引”字的甲骨文字形解为象一个人挽弓拉弦之形,其实“引”字的甲骨文字形中并不存在人形符号,只是在独体象形字“弓”字基础上借助添加符号来指示其义。战国文字的秦国大篆使得添加符号与“弓”相分离(上图睡.杂8),而小篆字形则将这一分离的添加符号写成了一竖,位于弓字的右侧,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引”字。
“引”字的造字本义是把弓拉开的意思。《说文解字》卷十二弓部:“引,開弓也。从弓、丨。”许慎的解义完全正确,只是未能说出那一竖是表示什么意思,其实如果把那一竖想象为弓弦也未尝不可,因为拉弓的着力点就是拉弓弦,这就抓住了要害,突出了“引”字的本义。只是这样解释不符合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理据,因而只能将那一竖看作是添加符号,把“引”字整体看作是加符指事字。弓有强弓和弱弓之分,“引”的力量也有强弱之别,古代的名将能拉开力度很大的强弓,同样一把弓不同力气的人拉开的幅度也不等,大力士拉开的幅度大,需要配备长箭,因而箭也有长短不同的尺寸,正所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唐·杜甫《前出塞》)是也。
三、“引”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引”的本义是把弓拉开,即拉弓,开弓。例如:“维体防之,引之中参。”(《周礼·考工记·弓人》)再如:“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庄子·田子方》)又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又如:“引状两手若开弓。”(《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惊风八候》)注:“引者,手若开弓。”
“引”字由拉弓、开弓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牵引,牵拉。因为开弓的动作是将弓弦向后牵挽,拉动,故可引申出对一般事物的牵挽拉动的意思。例如:“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礼记·檀弓上》)再如:“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这里的“引”是牵挽的意思,又如:“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韩非子·人主》)这里的“引”是拉动的意思。又如:“引之不来,推之不往。”(《淮南子·脩务训》)又如:“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唐·杜甫《新婚别》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延长,延续。由于开弓时要将弓弦与弓梁之间的距离拉长,故又可以引申出伸长、延长的意思。例如:“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孔传:“引,长也。”再如:“固又作《典引篇》,述叙汉德。”(《后汉书·班固传》)李贤注:“典谓《尧典》,引犹续也。”又如:“风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南史·梁纪上》)又如:引日(拖延日期),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间)等。
二是表示伸着(颈项)。例如: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这里的“引领而望”意谓伸直脖子向远处眺望。再如:“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唐·李深《游烂柯山》诗之一)又如:“狼奄至,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马中锡《中山狼传》),这里的“引首顾曰”的意思是伸出脑袋回过头说。
三是表示申,表达。例如:“蔬食薄味,不堪献敬,聊引饯意耳。”(元·乔吉《扬州梦》楔子)
其二,指系于车轴而引车前行的皮带。例如:“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杨倞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结引,谓系于轴所以引车也。”再如:“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二年》)胡三省注:“引,与靷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牵引柩车的绳索。后因称出殡为发引。例如:“设披,属引。”(《仪礼·既夕礼》)郑玄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輴曰绋。”再如:“吊于葬者必执引。”(《礼记·檀弓下》)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三》:“古以车载柩,挽车之索谓之引,亦谓之绋。
二是表示株连,攀供。例如:“河南治建,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再如:“虞常果引张胜。”(《汉书·苏建传》)
三是表示引导,疏导,带领。又因为开弓时在拉动弓弦的同时还要引导箭的瞄准位置,故“引”字又可引申出引导、带领等义。例如:“黄耇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孔颖达疏:“使人以礼在前导引之。”再如:“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宋人引淠,魏人引河。”(宋·曾巩《水利》)又如:“我和二嫂引着安住孩儿,趁熟走一遭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
四是表示承当,自承。例如:“经拷不引,傍无三证。”(《魏书·辛雄传》)再如:“解兆民之愠,引万方之罪。”(《周书·乐运传》)又如:“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理者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又如:“公卿各引咎自责,其夜澍雨。”(《北史·周武帝纪》)
五是用作乐曲体裁名,有序奏之意。例如:“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文选·马融〈长笛赋〉》)李善注:“引,亦曲也。”再如:“徒歌谓之谣,品秩先后,序而推之谓之引。”(《古谣谚》卷一百引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又如:“六引缓清唱,三调伫繁音。”(《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刘良注:“六引,古歌曲名。”
六是用作文体名。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简短。例如:“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唐·王勃《滕王阁序》)再如:“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鲁迅《集外集·〈痴华鬘〉题记》)
七是泛指吟唱。例如:“气清知雁引,露华识猿音。”(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谢庄〈郊游〉》)
其三,表示征引,援引。例如:“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说节礼。”(汉·刘向《列女传·代赵夫人》)再如:“至若胤征羲和,陈《正典》之训;盘庚诘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又如:“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唐·柳宗元《非国语上·料民》)又如:“御史王象恒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出潼关为戒。”(清·魏源《圣武记》卷一)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荐举。例如:“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再如:“光乃引延年为给事中。”( 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又如:“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唐·杜甫《暮秋遣兴呈苏侍御》诗)
二是表示抽取,执持,取用。例如:“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记·刺客列传》)再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又如:“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晋·潘岳《悼亡诗》)
三是表示收纳,引进。例如:“五都货殖,既迁既引。”(《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迁谓徙之于彼,引谓纳之于此。”
其四,表示收敛,退避。又因为开弓时要向后方拉动弓弦,故可以引申出退避的意思。例如:“坚成之纪,是谓收引。”( 《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引,敛也。”再如:“秦军引而去。”(《战国策·赵策三》)又如:“贼觉,拒之,且战且引。”(《新唐书·张巡传》)又如:“引次江北”(《资治通鉴》),这里是退避驻扎在江北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招致。例如:“虹昼见御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问之。”(《东观汉记·蔡邕传》)再如:“广引时彦,询于政道。”(《晋书·庾冰传》)又如:“”()
二是表示逗引,引诱,吸引。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再如:“吾目引于色,耳引于声,口引于味,鼻引于香,火辄随而丽之。”(宋·苏轼《龙虎铅汞论》)
三是表示正,划定。例如:“引其封疆,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引,正也。”
其五,表示争。例如:“上下交引而不和同。”(《管子·五辅》)再如:“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汉书·梅福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引决,自尽。例如:“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李善注:“自引,自杀也。”
二是表示传唤罪人。例如:“余读唐《柳氏家训》载:柳公绰为中丞日,张平叔以侥幸承宠。及罪发,鞠于宪司,吏引曰:'张侍郎公!’绰叱曰:'赃吏岂可呼官!’据案复引曰:'囚张平叔,系于别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其六,用作表长度单位的量词。古以十丈为一引。例如:“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为引。”(《汉书·律历志上》)
其七,用作表重量单位的量词。宋以后盐或茶运销时以“引”为计量单位,每引规定的斤数,不同时期和地区各不相同。例如:“南北盐均以四百斤为引,今权豪家多取至七百斤。”(《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再如:“茶三十四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引。”(《清史稿·世宗纪》)
其八,表示扩大,张大。开弓的时候会使弓弦与弓梁之间的空间加大,因此“引”字又有扩大、张大的意思,这种意思的“引”后来将右边的一竖写成曲笔,即为“弘”字,“弘”是“引”字的变形,专表“扩大、张大”之义。
根据上面对“引”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引”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引”字文化含义的相关词语
“引”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八种情形:
其一是表开弓、引弦之义,例如:“引而不发”,“引”指拉弓,“发”指射箭,意谓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语本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其二是表牵挽、拉动之义,例如:“汲引忘疲”,“汲引”指从井里提水,比喻引荐和提拔人才,意谓引荐和提拔人才而忘记了疲劳。“救经引足”,“经”本指绳索,这里指用绳索自缢,上吊;“引”是往下拉的意思。意谓救上吊的人却去往下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源自《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其三是表引导、带领之义,例如:“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蔓引株求”意谓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语见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奉命今将逆党搜,须得你蔓引株求。”
其四是表援引、引证之义,例如:“旁征博引”,“旁”是广泛的意思,“征”是寻求的意思,“博”指广博,“引”指引证,意谓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引经据典”意思是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依据。源自《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其五是表伸长、延长之义,例如:“翘足引领”意谓踮起脚,伸长脖子,形容盼望殷切。语本出自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引吭高歌”,“引”是拉长的意思,“吭”指喉咙。意谓放开嗓子大声歌唱。“日引月长”,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源自《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
其六是表延展、推广之义,例如:“引伸触类”,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源自《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引以为戒”,“引”是推广的意思,“戒”指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推广开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语本出自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其七是表退避、回归之义,例如:“超然自引”,意谓超脱世事,自动引退。语本出自晋·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其八是表承担、领受之义,例如:“引咎自责”,“引”是承担的意思,“咎”是罪责的意思,意谓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