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如何完全“治好”?侯晓华教授指出这几点!

防止复发的关键不仅在于医生,也在于患者。
胃食管反流(GERD)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一系列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的疾病。GERD十分常见,人群患病率可达到10%左右,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国人饮食习惯的西化、肥胖率的上升等因素,该病患病率近些年在持续上升。

GERD处理的难点在于我国GERD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均有待提高。”侯晓华教授表示,“这主要是由两方面所致,一是GERD表现不典型,很多患者无明显烧心和反流,只表现出咽部异物感、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等非特异性症状;二是基层医生对GERD的认识还不足,多数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哮喘、咽喉炎”等被长期漏诊或误诊。因此,GERD的检查率和治愈率均不高。

临床医生应该如何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

侯晓华教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各科医生对GERD相关指南的深入学习。另外,对于症状不典型的GERD患者,若误诊为其他疾病,在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应考虑到GERD存在的可能性。”
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专家共识(2020年)》推荐,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GERD诊断的辅助工具。这主要归因于,临床中经常将具有烧心或反流症状的患者诊断为GERD。但实际上烧心症状诊断GERD时的灵敏度仅为38%,特异度为89%。
需要注意的是:反流问卷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广泛,包括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和食管反流问卷(GERDQ),但RDQ、GERDQ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60%左右,特异度为60%-72%之间。因此,建议这些问卷仅能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临床上还是需要在症状基础上广泛地开展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
GERD药物治疗不佳时,
手术疗效也不一定理想
GER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式。目前常见药物治疗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H2受体拮抗剂等。侯晓华教授表示:”与其他一些将手术作为终极治疗手段的内科疾病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GERD,外科或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取决于不同GERD患者的发病机制。简单来说,GERD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胃食管交界处功能与结构障碍、食管清除功能障碍和上皮防御功能减弱,而肥胖和饮食等生活相关因素可能会削弱食管抗反流功能,部分患者出现食管敏感性增高,此外,免疫因素介导所致食管黏膜损伤和也与GERD发病有关。
若下食管屏障功能出现问题,如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下降,则可通过外科或内镜下手术,增加LES压力解决反流,常见的外科手术是胃底折叠式、内镜下射频治疗;如患者存在食管裂孔疝,则可通过手术进行疝修补。
但是,有些情况即使手术也无法解决反流,还可能增加并发症,比如,食管体部动力功能减弱,LES压力增高后,但食管蠕动无法将反流物清除。另外,当患者的反流为其他病理因素所致时,首先应去除病因,如消化性溃疡、胃轻瘫。全身系统性疾病也是容易被易漏,如硬皮病、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病,它们常常侵犯食管,造成食管动力障碍。
因此,GERD应遵从个体化处理的原则。

GERD并不难治,以下几点要注意

侯晓华教授指出:“足量、足疗程的药物干预使GERD实现糜烂愈合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想治疗后完全不发作,并不完全取决于医生,患者本身的生活习惯、体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应规律进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少摄入高脂肪食物,多摄入膳食纤维,避免咖啡因饮品,晚餐尽量少吃,宵夜尽量不吃,睡眠时抬高头侧。由于肥胖是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的GERD患者还须减重。
小结:
采访环节的尾声,侯晓华教授特此强调,GERD从治疗上来说并不难,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对治疗的积极配合与生活方式的调节,包括提高药物的依从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保持健康体重等。青年医生也应加强对指南的深入学习,首先应做到充分认识GERD,提高对症状不典型GERD的识别,然后才是对GERD的规范化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