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丨出钱请人扫村没人干,四老汉却免费干了30年……

◆ “村里不能再脏下去了,我们的村子,我们不爱谁爱,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扫谁扫?”

◆ 扫秃了上百把扫帚,用坏了五十多把铁锨,推坏了十多个小推车,捡拾了上千吨的垃圾……这一扫,就是三十年

◆ “没办法,一想到别人有困难,就顾不得自己。”

原题丨四老汉“扫”出个雷锋村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继伟

  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荆庄乡西杨村,有一个穿越了三十年岁月的故事。

  从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到年逾古稀的老汉,杨丙生、颜泽波、杨玉根、楚桂生起初也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扫秃了上百把扫帚,用坏了五十多把铁锨,推坏了十多个小推车,捡拾了上千吨的垃圾……他们把“出钱请人打扫都没人愿意干”的村子,变成了被路过的邻县群众感慨“在这个村里出口气都顺畅”的地方,却坚持分文不取。

  如今,四老汉的故事已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起的佳话、点赞的对象。

▲ 7月28日,邢台市新河县荆庄乡西杨村杨丙生、杨玉根、楚桂生、颜泽波四位老人义务清扫街道 李世强摄

村里不能再脏下去了

  一切都始于对集市脏乱差的看不惯。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堂内不卫生、屋外脏乱差……提起上世纪90年代初西杨村的村貌,74岁的杨丙生记忆犹新。

  “那时候所有街道都是土路,不宽的街道被柴火堆、砖头块挤占,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欠缺。”杨丙生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村里不能再脏下去了,我们的村子,我们不爱谁爱,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扫谁扫?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同村杨玉根、楚桂生、颜泽波的赞同。说干就干!四人拿起扫帚、铁锹,便当起了免费清扫工。

  西杨村五天一个大集,每集都有上千人。村里几条街道,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可等中午散集后,赶集舍弃的烂苹果、菜叶子、垃圾袋等散落一地,路人避之唯恐不及,出钱请人打扫都没人愿意干。

  四人当机立断,约定每个集后必扫街。每次散集往往都过了中午十二点,可就算顾不上吃饭,四个人也会扛着扫帚、铁锨,推着用来装垃圾的手推车往返街道两侧,不打扫干净不回家。

  “一趟清扫下来得花一个多小时。赶上下雪,要是不及时清扫,等到雪化结冰,就得用小铲子一点点铲。岁数大了,总弯腰就会特别疼,得赶紧扫了才放心。夏天天气热,不及时清理就会发臭,整条街都特别难闻。”杨丙生说。

  扫过风晴雨雪,扫过春夏秋冬……这一扫,就是三十年。

“不过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也不是没有冷言冷语。毕竟,谁会这么“傻”,毫无缘由白白干活呢!

  起初,村民们不理解,有的甚至冷嘲热讽,质疑他们拿了好处。四老汉说,不是没想过放弃,可问问自己,问心无愧,那就干下去。

  说到义务扫街的初衷,颜泽波快人快语:“就是寻思着让大家伙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街里亮亮堂堂的,来赶集的人多了,村里方便了,大家伙都高兴。给乡亲们干点事,都是自己愿意的,不需要啥理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全村四横六纵共十条街道,约13公里长,人工清扫可不是个小活。不仅如此,三十年来,四个人带头不乱倒脏水、不乱丢垃圾,还义务在村里的街道巡逻:看到乱占街道的,便上门告知;看到乱扔垃圾的,得好言相劝……

  四老汉各自的“家务事”也不轻松。楚桂生种着近30亩地,下有两个患有智力残疾的女儿,上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杨玉根的老伴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儿子得了重病,儿媳离婚留下年幼的孙女。颜泽波的父母早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既要照管田地,还要挣钱养家。杨丙生的老伴刚刚去世,两个儿子因病相继离世……

  村里想给他们一些补贴,他们坚决不收。四老汉说,清扫街道不过是力所能及的小事,村里的钱应该用到大事儿上。

  “做一次好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一干就是几十年,还坚持一分不取。他们身上有普通人最朴素的善良与担当。”西杨村干部李中伏说。

  “没办法,一想到别人有困难,就顾不得自己。想到大家的门口干干净净,乡亲们和和气气,俺们四个人就感到踏实。”楚桂生说。

“扫”出一个雷锋村

  渐渐地,一把把扫帚扫出了干净,也扫出了理解、认可和敬意。

  在四老汉的努力下,脏水不见了,垃圾不乱倒了,粪肥和秸秆乱堆、农用车辆乱停的现象不见了踪影,村里旧貌换新颜。

  更可贵的是,四老汉的义举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不管是谁,碰上身体不适或出门在外,没有时间上街打扫卫生时,自己的老伴或亲属就主动扛起打扫街道的责任,当起了义务扫街的“替补队员”。

  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开始像他们一样拿起扫帚,加入到清扫的队伍中来。逢着大雪天,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拿起铁锹、扫帚等工具,扫雪的扫雪,装车的装车,开车的开车,分工协作,谁也不甘落后。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全村扫雪,保证咱们的出行安全,还能锻炼身体,比打麻将好!”村民杨玉英说。

  如今,临街的村民们除了自觉打扫家门口的卫生,还经常帮助他人打扫和清运垃圾,全村的垃圾日日扫、日日清,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远近闻名。一位邻县群众从西杨村路过时感慨:“在这个村里出口气都顺畅!”

  最近几年,由于扶贫政策的支持,村里有了专门的保洁员,四位老人渐渐“退出了清扫的舞台”。但文明的村风,已遍布西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凡人善举,激发正气。受到感染,村民们自发给村里因病去世的赵玉更家承担起农活和家务,为他的女儿筹集学费、跑办入学手续;东家给鞋、西家给袄,把村民杨庆顺因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四个孩子养大成人;村里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性公民自发组成治安巡逻队,轮流值班,使村里近十年从未出现失窃失盗案件……

  远近的人说,西杨村四老汉居然“扫”出了一个雷锋村。

  “我们四个当初想,村里能别再脏就了不起了。”杨丙生说,村子能变这么美,村里的气氛这么好,当初真是想都不敢想。

  平凡人生,竭尽所能。三十年如一日,四老汉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自己生活的环境,守护自己所在意的乡邻。当善良、实在、温暖注入生活的点滴之中,平凡的人生就变得不再普通。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36期

瞭望

瞭望周刊官方微信,给您有营养的深度资讯
28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