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梅克:一个当今正在闹独立的地区,浓浓中华风的欧洲共和国

卡尔梅克是成分复杂、多方势力碰撞之下的欧洲大陆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共和国,从归属上看,这个区域归于俄罗斯联邦治下,但从主体民族来看,当地居民却大半都长着“亚洲”脸,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属于额鲁特蒙古族。

尤为特别的是,卡尔梅克的宗教、风俗传统、建筑、生产至今都保留着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和浓浓的中华风,成为欧洲文化包围下独树一帜的存在。

随着分离主义在全世界泛滥,近年来卡尔梅克也与俄罗斯境内许多其他共和国一样打出了独立口号,这与其传承的中华文化有关吗?他们与俄罗斯的关系到底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跨过广阔的欧亚大陆走近这个特别的地区,翻开漫长的欧亚历史才能找到答案。

卡尔梅克,一个融蒙古传统、藏传佛教、清朝文化于一体的俄罗斯小共和国

卡尔梅克地处东欧平原,是俄罗斯西南联邦之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疆域约7.6万平方公里,以东南里海为起点,从东向西依次与阿斯特拉罕、达吉斯坦,罗斯托夫、斯塔夫罗波尔、北邻伏尔加格勒各州相邻。

里海

卡尔梅克总人口约31万,44%居住在城市,平均年龄33岁,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地区。卡尔梅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占到45%的主体民族卡尔梅克人之外,还有37%的俄罗斯人以及少数车臣人、喀山人、达尔金人、乌克兰人、白俄人呢、鞑靼人。

卡尔梅克境内缺水,环境沙漠化,但有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经济条件较好。畜牧加矿产的生产模式导致卡尔梅克没有形成健全的工农产业,除了少数牧业产品自供,其他都需要进口。

卡尔梅克是俄治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族人信奉藏传佛教,除了通用的俄语,也保留了蒙语、汉语文化,他们的传统服装是蒙族服饰,传统产业是游牧、畜牧业,卡尔梅克各地建有许多蒙古包、清朝风格的亭台,人们常穿着蒙族传统服饰煮茶行佛礼。

卡尔梅克首府坐落着一座恢弘的释迦牟尼大金寺,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佛教寺庙。整个地区呈现出浓厚混杂的中华风格,融蒙古传统、藏传佛教和清朝文化于一体。除了佛教,卡尔梅克闻名于世的还有国际象棋和鱼子酱。

作为第33届国际象棋国际锦标赛举办地,卡尔梅克被誉为国际象棋城。卡尔梅克出产的鲟鱼子酱不仅出货量大且品质上乘,苏联时期曾占到全国鱼子酱出口的80%,捕获的百年白鲟鱼拍出过上千万高价。

400年,一支蒙古部族的迁徙与定居历程

卡尔梅克人并不是东欧“原产”,而是由东亚一个蒙古部族西迁发展形成的,这场迁徙要追溯到400年前。公元1600年刚过,中国正值明末清初,当时西北边境的卫拉特蒙古族主要分成四个部族——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西迁的就是土尔扈特卡部

世纪初,俄罗斯势力扩张,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到外部侵扰,当时的首领和鄂尔库克多次率部抗敌,然而外战可止,内乱又起。原本四部各占山头,但准噶尔部不断壮大,意图统一四部,不甘臣服的其他三部发起对抗,部族之战四起。

内忧外困之下,土尔扈特人生存艰难,当时的首领和鄂尔库克遂决定带着族人西迁。1628年,土尔扈特人开始了漫长的跋涉过程,一路途径吉尔吉斯草原、西伯利亚、花拉子模、伏尔加河下游。

与俄罗斯人议和,与西伯利亚汗通婚,也通过征战夺取过领土,族人开始分散在吉尔吉斯、伏尔加河等地。但无论怎么在中亚土地上盘桓,终究逃不出中国和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最终他们意识到,必须靠上大树才能生存。

成吉思汗入关后,同属四部的土尔扈特人对中国政府有了感情皈依,1650年,留居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人给清顺治帝上了臣服表,1673年,留居伏尔加河附近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则一边与清政府和西藏班禅互通,一边归顺沙皇拿赠礼。

沙皇的礼并不是白拿的,不仅强迫他们改变宗教信仰,还因与奥斯曼帝国对抗需要向其征兵。当时的首领渥巴锡难忍奴役,又开始带着一部分族人向东回迁。这次迁徙被沙俄视为叛逃,受到强力阻拦,对抗中土尔扈特人死了数万,剩下的几万人回到了新疆。

从语言上看,俄国卡尔梅克人与中国新疆和硕、和静的语言最为相似,但宗源从属已难以考证。

除了生活在卡尔梅克本地的十几万卡尔梅克人,也有一部分族人在一二战期间移民国外,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法国、瑞典,后人各自形成了数万人的群体。

移民法国的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卡尔梅克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一部分民众前往欧洲避难,法国移民又有所增加,这些人大都受到良好教育,在商业、制造业、金融等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保留着传统文化习惯,依然信奉佛教,学习蒙语、汉语。战后瑞典政府给予卡尔梅克人优待政策,他们便在斯德哥尔摩定居,并接了一部分亲眷过去,融入当地形成了一个特异群体。

而流落到美国的那部分卡尔梅克人是被占领区的法西斯军队抓了壮丁,参加对抗英美之战后被俘。1945年,他们曾在波茨坦会议上请求回到中国,但当时内战正酣、政治混乱的中国没有接受,请求迁往德国,美苏作为战胜国不会同意,最后这部分人就被安排去了美国。

除了这三个主要国家,还有一些克尔梅克人流落到南斯拉夫、德国、捷克、土耳其、印度等国家,主要是因为二战被德国占领过,受到苏联打压,几十万人在1943年被流放中亚,14年后才被允许回归,但这期间流落的克尔梅克人已经在各地辗转开来。

卡尔梅克的中国情结和反俄情结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虽然解体后很多中亚、中东欧地区都已经脱离其治下独立成国,但俄国仍占有全世界最广阔的疆域,横跨欧亚。

地域上的跨度导致俄国全国有190多个民族,保留了大量民族、文化、关系都相当复杂的自治地区,政治向心力不足,矛盾却堆积如山,仅凭着松散模式维持国家治理。

这种状态注定一些文化迥异、遭受排挤的地区越来越离心,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卡累利阿等许多共和国都努力脱离俄罗斯,谋求独立。

卡尔梅克的迁徙历程中虽然受到过一段沙俄庇佑,但大多数时候都在遭受残害,强制征兵,逼迫改变宗教,阻截回迁,杀死数万人,因被德国占领被视为异己,几十万人被驱逐……

卡尔梅克人被俄罗斯人轻率对待,仇怨可谓由来已久,再加上现在的俄国经济没有辐射力,国际关系紧张,一些归属俄国的地区发展因为国别受到制约。内外因素推动下,卡尔梅克也加入了独立阵营。

相比之下,卡尔梅克对于远隔万里的中国反而有着很深的感情,第一个原因要归因于宗教。卡尔梅克信奉藏传佛教,是欧洲唯一的佛教民族,在当地可谓孤单。自部落西迁之后,卡尔梅克主要群体一直与西藏有联络,心向宗教圣地,有中国情结理所当然。

第二点原因要归于卡尔梅克人的文化延续。数百年间,留居吉尔吉斯的土尔扈特人已经改信伊斯兰教,融入另一种文化,但卡尔梅克人却将中华文化完整传承下来,当地人唱蒙语民谣,穿蒙族服饰,使用蒙语、汉语,传统文化一样不落。

而且流行本族通婚,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血统纯正,即便近百年移居美法、瑞典等地的卡尔梅克群体也都在当地建立喇嘛庙、定期拜佛,学习蒙汉双语,可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

第三点是外部世界的反作用力。当初土尔扈特人陷入边境动乱,因为厌恶战争和压迫才开始迁徙,但他们走出中国后承受了更多的战争之苦和压迫,过得一点都不安生。

在混乱局势的反作用力之下,卡尔梅克人对于中国长久和平的怀念和向往会变得更加强烈,否则不会有18世纪渥巴锡率领部族回迁,也不会有美国战俘在1945年申请回中国。

只是世界的变幻莫测和一次次不逢时的时机终究将他们留在了当地,只能跟祖先生活过的故土遥遥相望了。

大约视彼此为同族远亲,卡尔梅克与中国的关系很友好,国家与地区之间常有互动。04年中国驻俄大使陪曾伴西藏官员前往卡尔梅克访问,两年后青藏铁路通车时,西藏方面也专门邀请了卡尔梅克人来共享盛举。

卡尔梅克人现任总统伊柳姆日诺夫对于亚洲文化情有独钟,还在内蒙古大学做过演讲。因当地的传统蒙族文化日渐衰落,他还曾提出过从中国移民一万人到卡尔梅克,鼓励当地中华文化复兴。

卡尔梅克还有一位中国相关的伟人——列宁。很少有人知道,列宁的奶奶是卡尔梅克人,而列宁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思想会在未来某一天流转回祖先的故土,引导十几亿人前行之路。

卡尔梅克人的命运是时代和国际大势下的一叶扁舟,也是游牧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代表和缩影。他们为了生存而离开故土,最终却走上了更坎坷的生存之路,漂泊没有换来长久的安定,只换来了更长久的漂泊。

迁徙的土尔扈特人是怎样的心情?百年后回迁的土尔扈特人是又什么心情?想来最初那支旷野策马的游牧民族只当是一趟惯常远行,一切可悔可改,可惜世界残酷,时机无理,离开国境,连旷野都有偿,每前进一步都有代价,也注定再难回头了。

在世界的大涛大浪中走到当下实属不易,愿这支远亲享受难得的安宁时代,在他乡过得安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