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富商:你去考研 或许只是一个笑话

你去考研,或许只是一个笑话
原创 南洋富商
01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377万,创了新纪录。
世界上80%以上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或更低的知识水平。真正用到高中知识的并不多。
我曾经在大街上一路走过去,看看哪些些岗位是需要高学历的。这些人的工作是:手机贴膜、菜农、珍珠奶茶店员、清洁工、外卖员、面馆老板、服装店导购、杂货店老板、交通协管员、家政钟点工、出租车司机、收银员……这些就是大街上最常见的普通人的职业,凡是读过三年小学的都可以胜任。
我也看过一些工厂的招工要求。比如给惠普和Dell做笔记本电脑配件的某昆山企业的招工要求是:「认识26个字母」。
上海还有一些高收入的上门服务的工作,比如通马桶、通下水道、搬家搬运工、开锁匠,收入都不低,实际收入比普通211大学本科刚毕业的写字楼白领高。这些行业也只需要小学三年级学历。
某些工作需要稍微高一点的学历,比如说属于简单劳动的基层程序员,可能需要小学五年级的学历。你看看最近全国那么多小学生去学Python,甚至C++,就知道普通程序员这个职业,小学学历是足够的。毕竟很多天才程序员最初的作品,都是在小学时候做出来的。
有些行业需要高学历,比如高频电路设计工程师,建筑结构工程师,汽车机械设计工程师,传染科医生,天文台研究员,化学家,这些行业若是没有足够的学历,基本上是连门都进不去的。但是这些行业都不需要很多人,比如苹果这么大的企业,设计手机高频电路也只需要几个人而已。
真正需要大学专业知识的工作岗位,即便在发达国家,也不到15%。
02
那些要求高学历的招聘启事,未必真的需要高学历。
大多数情况只是用学历来分层阶级。
这类工作虽然用不到什么高深的知识技能,但是这些职位可能有较好的福利和社会地位,稳定的收入,或者其他的机会,竞争非常激烈。以学历为筛选标准,是比较公正的,不容易招致非议。
中国的公务员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比如杭州余杭小镇的基层公务员,招了一大堆有北大清华硕士学位的人。如果只看合法工资收入,这些基层干部实在收入不算太高。也没有什么证据显示这些岗位需要硕士博士学位。
社会地位方面,一个小公务员远远高于收入高他数倍的个体户。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在小县城,只有公务员、医生、教师是可以考虑的工作,其他的工作一律不考虑。在小县城的各种招聘会上,你会发现985、211的毕业生微乎其微,这和三十年前很多名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情况截然不同。
稍微有点学历的,都要去一线二线城市。中国的城市是分阶级的,正如毕业的母校其实也是分阶级的。
那些学历稍高的人,尤其是母校属于高等阶级大学的人,更觉得只有一线二线城市的最热门行业才配得上他们。只有很高的收入才对得起他们的身份。
所以,他们一窝蜂涌向那些「有很多机会」的地方,也就是大城市的热门行业。
03
高学历意味着高收入吗?
如果看统计数据,是这样的。大体上都是学历越高,工资越高。(美国的一个例外是硕士工资最高,高于博士)。
但是,英国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下一代的收入影响才是最大因素,远远高于学历本身的影响。
而父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和孩子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性。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能够进入顶级名校的大多数是城市中产和富人家庭出身,他们从小就可以迁居到教育条件最好的大城市,买最好的学区房,上最好的课外班,请最好的家教。名校需要什么额外的加分条件,他们就可以让孩子拥有这些加分条件。
那些高学历的人之所以收入更高,不全部是因为他们高学历和更有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父母的地位、人脉和家学传承。
同样的高学历,父母家境好的孩子,不仅更容易抢到更好的机会,在较高阶层的适应力也强很多,再加上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其他机遇,他们的收入就比同等学历的底层家庭出身的高。
比如说一个公务员出身的人,比那些底层出身的人从小就更了解体制的运作体系,知道场面上的规则和实际上的潜规则。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可能要折腾半辈子才会明白自己一辈子受的都是洗脑教育,等他明白过来时早已成为超龄不再提拔的那群人。
大体上学校里的教育,都是不完全教育,没法和家学比。所以西方有一种说法:最重要的教育,是饭桌上的教育。
04
底层的人所传承的家学,有没有什么优势呢?
有。当你留在你原生家庭所在的阶级和生活圈,你从小得到的家学就会展示明显的优势。
比如说,你爹妈是小学教师,从小你在教师群里混,听他们如何解决教学问题、如何和家长交流、如何对待各种各样棘手学生、如何应付各种浪费时间的考核,耳濡目染,以后若是读师范、从事教师职业,就会比别的教师有优势。
但是,如果进入机关,或者金融圈,或者房地产,你的家学毫无优势,你就是被竞争者吊打的命。你要取得成功,或者找到贵人给你当导师,或者有特别的机遇和天赋,否则很难跟别人竞争。
在世界各国的名校,你会发现一个基本现象:权贵富豪的二代,还是比平民百姓的下一代社会地位高很多。大多数出身底层的人进入常青藤之类的名校,不过是用高等阶级同学的陪读,或者沾点高等阶级同学的光,过上比底层人更容易挣钱的日子。
也许你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差、挣钱少是由于学历低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你的家庭背景和家学传承更适合低层的社会(比如教师、工人、小店主),而你因为拥有高学历,一不小心跳到较高的阶层去,那个阶层已经是你不熟悉和难以适应的阶层。你要努力放弃自己原有的各种习惯、甚至价值理念和做事方式,一切按照较高阶级的文化圈去办事,这对你很困难。
搞一个更高的学历,如果不能同时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思维方式,可能毕业后在新的工作职位依然捉襟见肘,觉得不知所措,最终是眼睁睁看着那些不如你聪明、学历也不如你高的人干得比你好。这时候,更高的学历只是徒然增加你的失落感和愤懑,却不会给你带来真实的成功。这是个很势利的社会,彼此一出手,就知道你有没有。
现在的家长努力让孩子学那些只有上流阶层才用得着的才艺,就是指望孩子将来沾染一些高等阶级的气息,多一些可以上得了台面的气质和修养。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耳濡目染的家学才是根深蒂固,多上几个培训班并不能创造奇迹。
研究生学历也一样,你很快会发现除了纯技术活,大多数事情你都依赖于家学,而不是专业知识。
05
有人嘲笑某些考研者是逃避职场的艰难。
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既然就业情况那么艰难,先逃避一下没什么不对,至少接下来的时间多了一些选择,看看自己可以为未来的职场做哪些更充分的准备,或者可以从原来的专业方向转到更合适自己的方向,这都是读研可以带来的好处。
若是真心热爱知识,喜欢做研究,那就更没问题。比如在美国,明明博士的收入还不如硕士,很多人还是花了五年十年的时间去读个博士学位,然后拿着比硕士更低的工资。这是值得的。一个热爱做研究的人,希望从事研究者的职业,博士学位是基本的敲门砖。
即便你不是那么热爱科研,只是觉得自己大学四年没学好,底气不足,现在有点后悔,赶紧去读研,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努力一下,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更有竞争力,这也是很正确的。
考研没错。只是考研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未必如你想象的一样高。如果把考研、读研的时间都算作是一种投资,再加上可能第一年考不上,或者你为了读研放弃了眼下还不错工作位置和各种机会,最后算下来,你可能会觉得得不偿失。
即便在经济上得不偿失,也有别的好处。在中国这样大家喜欢攀比文凭和母校的国家,若是可以靠读研把自己的文凭和母校都上一个等级,以后也有面子,多了一些别人对你的恭维和羡慕——如果恭维和羡慕对你很重要,那就更应该努力去考研。
只是四百万人过独木桥,大多数人准备考研的心血,最后都是白费。
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还是用不到太多专业知识的。因为目前并没有那么多专业岗位,只是HR都提高了学历门槛而已。
最可能发生的痛苦,是你觉得自己十七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是去做一个只需要小学水平的职业,你日常工作所用到的数学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连根号二和一元二次方程都用不到。你甚至都不需要搞懂波义尔马略特定律,不需要懂得毫安时就是库伦、千瓦时和大卡等效,不需要知道Ft=mv,不需要知道一摩尔和1ppm的关系,更不要用到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至于你曾经学过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变分学、张量分析、粘弹性力学、结构方程、随机过程、非线性系统、有限元法、质谱分析、波函数……这些东西,你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跟人闲聊一次。
因为大多数人无论什么学历,他们所从事的岗位都只需要很低的学历和很少的一点学术知识。
你所遇到的那些俗不可耐的秀娃女人,或许曾经是个读了半截退学的女博士。
带你看出租房的链家中介,或许是哈工大电焊专业的硕士。
奶茶店的老板,或许是复旦新闻系研究生。
卖零食的淘宝店主,可能海龟硕士或博士。
送外卖的小张,或许是毕业三年还没找到合适工作的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怀才不遇,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如果你读研,就大大提高了怀才不遇的概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