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戴家山:从三清洞到卧狼齿,翻过山顶再到竹子庵
且说这戴家山,在李沧区戴家村北部,属于崂山余脉石门山脉最外缘的一部分。这里山势陡峭,林木茂密。山路两旁巨石林立,形态各异。石洞道庵,古迹名胜,历久弥新。登上山顶则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李沧东部新区东李和世园街道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一副开拓进取的新画卷。
现在就让我们边走边看,指点河山,探究历史,开始新的登山旅程吧。
起点从戴家村说起,这个小山村人口不多,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整齐的石屋,正等待着新一轮的拆迁规划。石屋虽然简陋,但将来家家都是百万千万,信不?
村北一条大路直抵山脚下。
登山石阶路多由花岗岩建成,近几年来整修一新。
大石伫立在路边,另一侧有劲松为伴,这叫松石探路。
不远处就有一处山泉,这样的泉水一路上还有多处,不信你数着。
泉水清爽干冽,凉气逼人。
这段路很陡,像泰山的“十八盘”。
过了这座拱桥,还有三段“十八盘”。(类似:喝了这杯,还有三杯。)
碰见了下山的大姐。
看这段山路,可不可以把巨石当作扶手?
又遇到一座小石桥。
这处“龙泉”是几个意思?就是巨石像龙头一样,所以石下泉水叫龙泉呗?
又遇到一位下山的小姐姐,我们来得这是有多晚呐!
貌似前面就要登云梯,入仙境了。
虽坚如磐石,然岩中生罅也!
鬼斧神工之笔。
路边又有一处“寿泉”:虽然泉多,但我们只生产水,我们不做大自然搬运工!
好吧,先左转到三清洞方向,最后再带你们绕到竹子庵哈。
海纳百川,大到无边;壁立千仞,有路就进。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准备好了,来到洞天福地了哈。
原来早有人光顾了。
光看这“三清洞”的石刻,您能沉重地琢磨出点什么不? 对,长满了青苔,都怪今年雨水太充足!
划重点,这就是必考重点——三清洞最大的洞穴。这可是纯天然无整容的真家伙,崂山七十二洞穴之一。想当年,还不知道有多少道士仙人在里面修炼过呢!遮风避雨,冬暖夏凉,同海边的大别野有的一拼!
这口井也是当年人丁兴旺的见证。
这两个小佛龛估计是后来者的作品。
沿山路继续前行,看到这块巨石,你是不是以为有谁开凿过?错,这是风蚀的结果,不信请看下图。
这种风蚀的案例在崂山这个“场”多着嘞!
这个风蚀石坑虽不大,但至少形成自数万年之前。历史的厚重感会不会油然而生?最有名风蚀坑还有崂山顶部的天心池,被称为崂山之心,先睹为快:
崂山之心—天心池。
这块巨石也是相当滴震撼呀!像什么?我看活像两颗锋利的狼牙!
原路返回,继续向我们下一个目标—竹子庵挺进。
转眼间就到了三清洞,竹子庵,百果山分界的山梁子,这里是戴家山顶。
这里山势陡峭,居高临下,眼前忽然开阔,好不气派!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
这山坡是不是适合建一个世界最陡峭的滑雪场?
极目望去,远处连着崂山山脉。
我不服天,不服地,也不扶墙,就服这位躺在山顶巨石上睡大觉的小姐姐!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城市的发展眼看已经逼近山脚下,山神们是时候聚会商讨一下对策了,刻不容缓!
来张全景照片看得更过瘾。
这里海拔虽然不高,但山势挺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也凉风习习。
通往竹子庵山路迂回百转,各有特色。
看到这几块巨石,你又有什么感想?对,还是雨水太多,长满青苔。
钻过这个巨石,你才能通往下山的道路。人在石下走,怎能不低头。
这一段山路,意境很美哦。
猜猜这对青年在干嘛?
这两口子也是赏完山顶的风景,心满意足把山下。
我把这个风景叫做“别有洞天”。
划重点,这就是竹子庵了。
来龙去脉,都写得明明白白。
庵内这颗千年银杏树,可是镇庵之宝!
祈福许愿,招财纳祥,历来都是人们供奉神明的主要目的。
累累白果,片片青羽,让千年古树老当益壮,愈显生机。
这是银杏白果的青年时期,你见过吗?
道家八卦广场,八卦生自太极、两仪、四象中,“四象生八卦”。包括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竹子庵牌坊。
下山的路上也都是风景。
这棵歪脖树可不简单,生于旧社会,长在新时代。人见人骑,不曾倦怠,是助力景区外宣工作名副其实的网红树。
借问路人何处耍,太清亭上有人家。
有了树荫庇护,到处都是生态景观。
竹子是公园的特色,青葱的竹林到处可见,竹间小路更是充满情趣。
太初门为公园的必经之路,居高临下,紫气东来。
公园道路也充满意境。
河边修建了栈道,可以亲临河央,置身青山绿水中间,有木有坐拥金山银山的鸡冻啊?
木桥小溪,水车流转,还是蛮有情趣的嘛!
河边戏柳,花港观鱼,左顾右盼,俯仰生趣。
这边,夏花正在绚丽奔放地盛开。
这是美丽的大丽花。
这是啥,野百合的夏天吗?洁白素雅,清新怡人。
牡丹不愧为百花之王,富贵,大气,光彩夺目。
终于转到了竹子庵公园的正门广场,辛苦了,各位。
您发现没,跟着我旅行,就一个字,酸爽。本次旅程结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