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吗?
贬官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不曾间断的现象,如果从屈原算起,历史仿佛赋予了贬官们特殊的重任,除了文化的传承要更多地依靠贬官外,就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制度的反思等,也仿佛拜托给了贬官们。今天倘或想读点古文,除了贬官们留下的东西最可阅读外,还真不太容易找到更为可读的文章。 —— 搜狗百科
傅老师在讲到古代“贬官文化”的时候,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
一、不是所有的“被贬”都值得同情
文学史上,一提到古代官员被贬,不是被朝中保守派排挤,就是为国家利益百姓利益犯言直谏。。。等等,似乎被贬的官员,都代表正义,都值得同情。他们被贬期间的文学作品似乎也都攀上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其实不全是这样的。
宋之问在被贬谪到岭南时,写下了这样的诗: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诗写得不错,表达了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个人前途的忧虑,千百年来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但宋之问为人委实不怎样,他的被贬也不值得同情。
贬谪、流放,就个人而言,当然是可悲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并非所有的贬谪、流放,都是社会或朝廷的不公。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贬谪,被流放,被投入监狱,是罪有应得的,是应该的。
有的人,身居高位之时,总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处处狗苟蝇营,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为个人与小山头的利益而不顾民生之疾苦,罔顾国家之前途。这样的人,被贬谪被流放,不是罪有应得吗?这样的人,在失魂落魄之时,写了一首思念家人的诗,文采斐然,感情真挚,我们就应该忘记他那不光彩的过去了吗?
二、不是所有的“寄情山水”都很高雅
被贬谪的文人,为了排遣忧愤,往往登山临水,寄托情思,写了许多山水诗歌和游记散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古代文人官员来说,写下一点不错的文字,很正常。
但是,我要问的是,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流连山水,寄情山水的。如果你已经把公务办好了,业余时间流连一下山水,寄情一把山水,那没有话说。如果还留下好文字,那更是不错。但是,如果你不理政事,不顾民生疾苦,工作时间,附庸风雅,游山玩水,舞文弄墨,那我不但不觉得你很高雅,我甚至认为你很缺德。拿国家俸禄,食百姓膏脂,不为国家分忧,不替百姓办事,是失职,是渎职。虽然,被贬的官员很多时候职权已经很小很小了,但事在人为,只要你心中有百姓,总有可为之处。
三、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都“怀才不遇”
有些人一被贬谪就自以为是大材小用了,怀才不遇了。难道一个官员,只有身居高位才可以有所作为吗?才叫做有用武之地了吗?一个真正关怀天下的人,无论把他放在哪里,他都可以干一番事业。就算是不在朝堂之上造福天下苍生,也可以在江湖之远,造福一方百姓。
范仲淹被贬谪邓州,兴学校,废苛税,大胆改革,地方政治面貌为之一新。后应朋友之邀,写下《岳阳楼记》,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苍生、国家为念,不因个人进退荣辱而忧乐。欧阳修谪滁州,两三年后,所辖之地,百姓乐生送死无憾。苏东坡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本是无权小官,又处于被看管的境地,身无分文,心忧人民,筹款拯救溺婴,救活了好多孩子的性命,而自己却不得不亲自耕种,抚养家人。
而有些人,身为政府公务员,拿着薪水混日子,不但不为老百姓做事,还自以为了不起,这也不肯干,那也不屑干。仗着国家的优厚政策,尸位素餐。心里没有事,眼里没有人,但是鼻子里还有气,老百姓找他来办事,先在人前喷一喷。这样的人,整日里感叹道:“我怀才不遇啊!”是真的怀才不遇了吗?恐怕不是,是怀才不为还差不多!
甚至有些人是连才也没有怀上,只怀了一肚子的私心与贪欲而已!
傅老师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只要面前有一个、两个学生,就不算大材小用,就不是怀才不遇了!能把一个、两个学生教好,也不容易。
朝中大员贬下来,做个知县、知州,做个副职,就不满意得不得了了,就牢骚满腹,怀才不遇了。这些人也许太高看自己了,其实把一个乡、一个村弄弄好都不容易!
当然,术业有专攻,才位得匹配。有些大才,无法在小处施展也是有的。
穷通不由人,但把哪些事放心里,自己还是可以做得了部分的主的。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胆、有趣、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