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25)|大唐茶院吃"紫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大唐茶院吃"紫笋"
文丨管苏清 图丨网络
曾经的陆军上校,现为上海市12345办公室副主任
初冬时节,层林尽染,鱼翔浅底,陪何苏二兄访长兴,长见识,乐趣多,长兴再也不可能消逝在记忆中。
长兴古称长城,春秋吴越争霸时,吴王阖闾派员在今雉城东南两里处筑城,因城狭长,故名长城,后吴越王钱缪改长城县为长兴县,至今建城2500多年。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茶院宏大,盛极一时。茶圣陆羽将紫笋茶写入《茶经》,湖州刺史颜真卿、杜牧等亲临监茶,诗人白居易及宋代湖州知府苏轼等都前来品茗赏景,赋诗题咏。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长兴每年向朝廷上贡紫笋茶。明朝中叶,著名文人归有光、吴承恩分别担任长兴县令、县丞,文化大腕留下无数佳话。
顾渚山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曾是陆羽修著《茶经》的主要场所,留有“古茶山”遗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贡茶院也诞生于此,是世界茶人的“朝圣”之地。产于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唐大历五年始贡,至846年,岁贡增至18400斤。大唐贡茶院,督造紫笋茶的场所,也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场。紫笋茶的飘香也引来了文人墨客作诗、题字。故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
一干文人群贤,名震九州, 归有光常人多不识。其为明代散文大家,1507年出生,幼时家境败落,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后“八上公车而不遇”,第九次会试终中三甲进士,时年六十。满腹诗文经义,壮志依旧未衰,走马长兴当知县。他到长兴后兴办学校,培养后进;整治恶吏,平反冤狱。短短两年,颇著政绩,百姓拥戴,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对其也肃然起敬。一日,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归有光是一位有使命担当的文学家。明代之初,文坛弥漫一股浮饰摹古之风。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台阁体”统领文坛,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于是有以李梦阳、王世贞等“前、后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摹古之风愈演愈烈。王世贞和归有光同乡,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身处穷乡僻壤的布衣老儒。用钱谦益的话说,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二者相互文来书往,文斗不可开交。但王世贞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赞其:“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
归有光以已实力,终于使对手为之折服。其艺术特色鲜明: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极富有人情味;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沧浪亭记》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先妣事略》、《思子亭记》极为凝炼;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夹叙夹议,跌宕多姿。海内学者文士无不叹服。
踏入大唐贡茶院,正在大兴土木,复建昔日辉煌,唯有一片片青石板还是老物件,留下岁月静好。坐进茶馆,泡紫笋茶,连喝七碗,直呼过瘾!人是一方水土的灵魂,文化是一方水土的烙印。若要记住一个地方,必定有不朽的灵魂吸引你。
长兴故事多,长兴故人亲。在冬日沪上星空下,我还想着长兴……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614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