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析帖:李渊太原起兵只有3万,为何短短七年便统一了天下?

  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只有三万士兵,统一天下也仅仅七年时间,虽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但我认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完美战略。

  战略起点:太原起兵

  唐高祖李渊出身关陇集团,虽然到他这里的时候差点家道中落,但好在跟隋文帝杨坚是亲戚,得以在隋朝任职为官。公元613年随表兄弟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公元615年平定毋端儿叛乱,公元616年被隋炀帝杨广派往太原防御突厥。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李渊一家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根据地——太原。

  这里春秋时期被纳入晋国领土范围内,之后被赵国继承,其境内晋中盆地是赵国的一大粮仓之一。太原西侧是吕梁山脉与黄河,东侧、南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有系周山、五台山等,继续往北就是阴山山脉了,加上进出晋中盆地的出口很少,可以说是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

  隋朝之所以会在这里设置重兵,看中的便是这一点。突厥入侵一般是越过阴山或者从河西走廊进犯河套地区,太原这里的军队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出兵抵抗。而敌人都是骑兵为主,很难越过黄河与吕梁山脉进攻太原这个大本营。

  同样地这个地理优势也可以被李渊利用,他只需要留少量兵力即可防御住东面的割据势力,诸如后来的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这样他就可以安心攻略老家关陇地区。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李渊之所以能稳住突厥人不参与到中原混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太原的特殊性。在此前数次都证明了对突厥的入侵防御效果非常好,只要李渊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拿下关中,即可以太原、关中一小一大两个根据地对河套地区形成掎角之势,对防御突厥有双保险作用。

  太原相比中原三支最大的割据势力李密、王世充、窦建德人口、经济优势相对较小一些,所以他起兵只有3万士兵,这差不多到了极限。但是太原这个战略起点很适合作为起步的根据地,可以说是很完美的战略起点,这使得李渊一开始就比其他割据势力轻松得多。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要拿下太原会付出数倍的代价,所以他们只好优先选择没有什么天险可守且紧挨着的割据势力,这导致他们三个之间根本没法避免互相攻伐,而且一打起战只能拼个你死我活,被动地为李渊争夺取关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战略大本营:攻入关中

  相比于太原,关中地势更平,人口、经济要强大很多,而且李渊的老家本来就在这里,可以很容易获得关陇集团势力的响应。正如前面论证的,太原对突厥与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形成一定防御,使得唐高祖李渊拿下关中的阻力大大减少。

  不仅如此,关中也有类似太原的地理优势,有黄河、函谷关、潼关等天险可以很好地防御住来自中原地区的威胁。除了后方陇西、凉州与河套地区可能来犯的突厥,关中基本就没有其他势力能威胁到了。南面与巴蜀隔着秦岭,也是天险。与三国时期的蜀汉(季汉)类似,巴蜀由于体量较小,朱粲也很难攻上来。

  最关键的一点,离得近的李密原本也是出身关陇集团,在取得瓦岗军的控制权之后,并没有听谋士柴孝和的建议抢先攻占关中,这无疑让唐高祖李渊捡了大便宜,攻取关中几乎没有什么外部阻力。因为李密的失误导致他只能转向中原地区与王世充、窦建德争雄,间接帮助李渊消除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威胁,使得李渊可以安心实行他接下来的南北两条战略支线。

  所以相对来说,关中的战略安全因为各种因素,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强攻长安是李世民一再坚持之下才完成的。

  战略支线:李世民统一北方

  唐高祖李渊的战略北线,第一步就是稳定后方。这个后方指的是西北的薛举与河西走廊的李轨,这两个割据势力实力不可小觑,因为此地自古羌汉混杂,民风强悍,士兵战斗力都很强。不过好在有李世民这个军事天才,于公元618年平定薛举,关中西北后方从此无忧,战略南线攻略巴蜀也少了陇西方面的威胁;公元619年平定李轨,河西走廊安定下来,太原根据地也不容易受到刘武周、李轨两面威胁,防御压力大大减轻。

  休养一年多之后,公元621年李世民北伐打黄河中下游的窦建德。而在休养期间,李密、窦建德、王世充互相混战,均已元气大伤。甚至李密于邙山大战之时败给王世充,之后王世充想打关中,却因为暂降于他的瓦岗军将领几乎全部转投了李唐,使得王世充根本无法对关中形成有效威胁。因为王世充被削弱了,李世民又得到秦琼、程咬金、徐茂功等一众瓦岗猛将,打窦建德就显得轻松许多。

  结果窦建德一灭,即对王世充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在缺兵少粮的情况下,王世充不得不投降。由于他没有选择负隅顽抗,使得李唐损失大大减少,在之后平定其他较小的割据势力要轻松许多。

  后方稳定,又有敌人互相消耗,所以本身军事水平极高的李世民统一北方就变得顺风顺水了。即便之后(公元623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闹事,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战略支线:李孝恭、李靖统一南方

  战略南线是由李孝恭统领的,他的能力其实不算差,但还不是一流的。不过好在有战神李靖这个超级辅助,使得南方战略几乎没有什么阻力。

  公元618年李孝恭、李靖拿下巴蜀,俘获朱粲,李唐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人口与粮草,成为其进一步平定天下的资本。

  休养一年后,李孝恭、李靖于公元619年开始从巴蜀顺江而下,攻打萧铣。虽然萧铣一度拥兵40万,可能比李唐还多,但其内乱不断,自相残杀,实际是不堪一击的——更何况还有李靖在。不过毕竟体量摆在那里,还是到了621年才完全灭了萧铣。

  而公元621年,李孝恭、李靖又成功招降岭南诸州,这无疑又避免了李唐很多损耗,为进一步平定江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623年到624年,平定了最后一只江南的割据势力辅公祏。这个辅公祏很有意思,他原本是杜伏威的下属。他们这一对跟李密翟让非常相似,开始很好,后面分道扬镳了。不过杜伏威有点争不过他,就降唐了,辅公祏则继续割据一方。江淮一带就杜伏威、辅公祏势力最大,但他们的主要作用其实是消耗隋军在江南的势力,变相给李唐争取了一点时间。所以最后收拾他们,是很有道理的。

  自此南方平定,全国统一。

  总结

  我认为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的战略参考了秦统一六国的战略,先后方与巴蜀,再中原与江南。但时代不一样,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是常有的事情,秦国没办法分兵,只能一个国家一个慢慢灭;而隋末的形势,中原地区诸侯混战,对关中威胁相对要小很多,唐军分兵南北攻略是可取的。

  李渊起步在可以防御突厥与刘武周、窦建德的太原这里,然后夺取秦国故地核心区域关中,也是跟他家族关系紧密的关陇集团所在;另外李渊、李世民父子是分南北两条线路分兵逐一消灭诸侯的,其过程也是每消灭一个割据势力就进行一定时间的休养,徐图缓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李唐政权的战略路线十分明确且合理,但敌人却因为太弱小、偏安一隅、没有天险、互相攻伐损耗太多、没有意识到关中重要性等等各方面因素或者战略失误,最终完败于李唐。

  能制定出这么完美的战略,说明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战略眼光是极高的,想必是招揽了非常多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级别的人才,所以能够3万兵马起步,7年就统一了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