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为初唐四杰出之一,为何对愧于排在卢前,耻于排在王后?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流传非常广,初唐四杰出之一杨炯为何对“王、杨、卢、骆”这个排名意见这么大呢?我认为不是这并不是简单的“文人相轻”所致,而是跟杨炯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
杨炯耿直为哪般
王勃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跟《滕王阁序》有关。要论传唱度、知名度,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显然是不如他的。历史上的杨炯性格是属于比较耿直的类型,对于自己的才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实际上杨炯并不自负,是一个很实诚的人——但是当时的环境却逼迫他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杨炯26岁便以出众的才华进入权力中枢,但是被悲催地分配给了太子李显。李显的母亲正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曾逼死前任太子李贤,之后又数次废立李显、李旦的太子或者皇帝之位。杨炯作为李显的府僚,其命运可想而知,肯定是郁郁不得志的,甚至可能一不小心会因此丢了性命。
所以杨炯在京城期间,非常小心翼翼。有时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被打击对象,不得不向武则天献媚,比如那篇著名的《盂兰盆赋》便是其中之一。此文对武则天溜须拍马之词确实是不少,但同时杨炯还是保住了自己的底线,在文中劝谏武则天,比如亲贤臣、远小人、少用酷吏、少大兴土木等等。
你要是能跟同时期的马屁精宋之问、宗楚客联系起来,很容易产生一种杨炯有难能可贵的精神的想法。只要你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想通他说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心境。
同病相怜卢照邻
杨炯出生于公元650年,卢照邻出生于公元630至635年之间,二者相差二十岁左右,可以说卢照邻是杨炯的前辈,这是杨炯尊重卢照邻的一个次要因素。但也正因为卢照邻早生这么多年,杨炯成名到时候,卢照邻已经不在人世了,杨炯得以获知卢照邻的所有生平事迹。
卢照邻跟杨炯一样也是一个比较耿直的人,年轻的时候也热衷为官,写出不少慷慨激昂的诗歌。不过当时正值武则天掌权期间,官场出现各种乱象,渐渐使他萌生了退意,遂开始放浪形骸的生活。但过度饮酒作乐,也使得他落下一身病,最终英年早逝。
不过即便看透了官场,卢照邻还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样耿直的他,直接在《长安古意》里写道: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梁家指的就是梁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儿,曾一度是太子人选之一。汉帝一般指的是汉武帝,与梁王武三思相类比,是在讽刺他有篡权的野心。后面一半的意思,则是在讽刺武三思私生活混乱。这首诗直接将武三思气得,将其抓进监狱。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卢照邻的为人,不畏权贵,敢作敢当。对于杨炯而言,显然是将卢照邻这个前辈当作榜样了,排在前辈前面肯定于心不忍。而且杨炯认为自己虽然不肯同流合污,但有时还是不得不低头,相比卢照邻完全不低头的做法,还是差得远了,所以会更加敬佩卢照邻,排在卢照邻前面自然觉得愧疚。
不耻与同龄人王勃为伍
唐朝的时候门第观念很深,虽然有五姓七望之说,但在文化界还是以崔、卢、郑、王四姓为首。所以从门第观念角度来说,杨炯会下意识地觉得值得钦佩的前辈卢照邻应该排在王勃前面。至于杨炯觉得自己应该排在王勃前面,或者说耻于被王勃超过,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出在于王勃的为人之上。
与同年生的杨炯的遭遇类似,王勃也曾是前太子李贤的府僚。不过这个李贤命运就比较悲催了,在原太子李弘死后,被喜欢他的唐高宗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武则天掌权令亲信酷吏逼死他。可想而知,王勃作为李贤的府僚,官运也会好到哪里去。
但是王勃却没有得罪武则天,而是他写了《斗鸡檄》这种玩物丧志的文章,才被唐高宗李治罢免的。由此可见,同样是对待官场问题,卢照邻选择的是完全不低头,杨炯选择的是偏向卢照邻但又适当妥协,而王勃选择的是完全同流合污,这条鄙视链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不仅如此,王勃曾包庇官奴曹达,但又害怕受到牵连选择杀人灭口,因此死罪,连累父亲贬官岭南。这种行径不要说杨炯了,就是世人也会觉得可耻,所以《旧唐书》、《新唐书》都不约而同地说,议论排名的世人都同意杨炯的观点。
所以抛开文采来说,王勃的为人相比卢照邻、杨炯,甚至骆宾王,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王勃这个排名,或者直接去除王勃,才是符合杨炯的心理预期的。
综上所述,杨炯对前辈卢照邻的遭遇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且十分敬佩他那种完全不妥协的原则,且认为相比于自己半妥协的做法,要高尚许多,因而会心生愧疚被别人排在偶像卢照邻面前;而王勃虽然文采比他们都高,但不管是门第观念,还是王勃《斗鸡檄》与“曹达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可耻为人,都深受杨炯鄙视,故而杨炯耻于排在同龄人王勃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