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信平丨​劳动中学

劳动中学

作者:郑信平

大凡江西人,都听说过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但没有听说过有劳动中学。肯定会疑惑,怎么冒出个劳动中学?它在哪儿?什么时候的事呢?

有必要对江西的共大做个简介先。1958年6月,江西省委根据毛主席“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在省长邵式平等同志的倡导下,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以抗大为榜样,以垦殖场为基础,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校方针,实施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坚持面向农业、面向生产、面向基层。1980年11月,江西共大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其被誉为我国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

江西人对共大,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他们的青春,很多和共大联系在一起。劳动的共大,是一辈人永恒的记忆。
我这里说的劳动,是我自己读岩瑞初中时的劳动事。虽然没有达到半工半读的程度,但我们的劳动强度,劳动成果,在今天看来,也是了不起的,毕竟我们是才十三四岁刚跨入初中还没开始发育的大小孩啊。

岩瑞初中坐落在厂矿林立的镇政府对面五百米处,是石头山和黄土丘陵夹杂地带,占地有个四五百亩吧。说是有这么大的场地,以为很大很空旷了,其实,可利用的地方不多。黄土丘陵,高低不平,因地形而建,是当时的建筑布局情况。而当时学校的建筑也不多,学校北边贴近围墙的是一幢单层六个教室的砖瓦房,坐落在操场北端,操场南端是对应的同样建筑。南北两幢教学楼隔着空旷的黄土操场,遥相呼应。

操场西侧边有一座石头山,不是很高,刚好适合我们攀爬玩耍,我们在围墙的隐秘拐角处给掏出了个狗洞,常常在傍晚下课后溜出去,到山上石头缝里遛遛,或在山坡草地上练练鲤鱼打挺鹞子翻身等。操场东边是学校的大门,门口一条石子路,顺着南铁的围墙蜿蜒直通乡里的电影院和乡政府。

宽大的操场由南往北一路抬升,最终在北教学楼这抬高到终点。站在北楼教室门口南望,一百多米外的南边这层房子,低矮得像放在地上的鸽子笼般,连房顶都是俯瞰的视角,有种我们脚踩的地方都比那边高好几米的感觉。

这个空旷的操场,就是以现在四百米跑道的标准衡量,两个还不止呢,可见面积之大。可斜坡面的黄土,一下雨泥浆水横流,东一坑水西一洼泥泞,我们的自行车挡泥板被堵的严严实实的,推都推不动。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也许是为了美观,学校决定铲平操场,使南北一样高。但铲低铲平了还是黄土,不见得美到哪儿去啊。或者是想让我们亲身体会劳动美的意义吧,其实,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年都要上交一定量的松果和稻谷,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望了劳动的本。这次的降坡,是把三年初中的劳动一次性干完而已。

于是,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按班级划分责任地块,犹如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田到户,校长是生产队队长,各班主任成了迫切希望分到田地的各户家长。但他们的心情应该大相迥异,分田时是希望分到土厚地肥的好田,而此时,个个都希望分到地势更低也即土薄的地块了。至于他们最终怎么协调分配地块的,我们学生不知。现在看来,传统老方法应该是无话可讲,愿者服输的,就是抓阄,凭手气。
劳动的场面,我印象中比农忙时更热闹,因为没有那家能同时请到几百号人一起忙活的。虽说我们人小个矮,但总算凑了个数,喉咙里的声音那是顶呱呱,兴奋和响亮的,一声就是一声。那些远近工厂里生产的场面绝没有我们学校操场上劳动时的热闹,所有机器轰鸣声都没有劳动号子的昂扬激奋。

放到现在,这么大场面,降坡这么多,就是三五个推土机齐作业,没有个把两个礼拜时间的日夜连干,怕是难以完成。可见当时我们学生劳动的艰辛,搬运土方量的巨大。而这巨量黄土的挪位填低(处),都是我们每一个学生肩挑手推而来。我们是现代小愚公。

记得班主任阮老师在班会上宣布学校决定时,大家叽里呱啦那个热闹劲啊,甭提了。有觉得好玩而兴高采烈的,甚至蹦到凳子上课桌上,大呼小叫,手舞足蹈。女生们则基本是咿咿吖吖,惊愕不已,这是体力活重活,她们知道不好干干不了。而我们男生,不知天高地厚,只要不在教室硬坐着,就是上刀山,也会觉得再好不过的了。

于是,班级责任田再细化,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班长统筹调度,畚箕、锄头、二齿钳、推车板车,各从家里带上有的来,男生块头大力气足的挖土,稍差的铲土,大个子拉车,女生和小个子男生在后面推。劳动场面那是热火朝天,大家干劲十足。

有的小组长偷懒,不发挥协调作用,干脆再细分,划到每个人头上,各自为战,只有各自挖土铲土,用畚箕担土了。为了完成任务,好多的人只有周末来学校加班,或者请来老爸哥哥帮忙干。

那时,也没有说完不成任务,要怎样怎样的处罚,总之就是人家能干完,我也能,没有哪个学生想过留尾巴或起甩锅的歪念头。

学校的操场应该是建校之时在几个丘陵上的开挖填土,平整而来。又是处在周边村庄的中间地段,是古人逝后的安息之地。我们经常能挖到古墓砖,也曾兴致勃勃,做好了挖到宝贝能大搓一顿的打算。可惜学校这地偏土瘠,从没有地主或老财的灵魂安放过此处,我们大搓一顿的美梦从第一锄头开挖直做到封锄归家,也没实现过定点或皮毛,很是失望。说真的,我们的干劲,因有这个美梦,才撑得这么久这么坚挺的嘛。

半大小子们虽然劳累,对于时不时被挖出的先人遗骨,那是敬畏和害怕的。但多了,就初生牛犊不怕虎了,反正谁也没见过鬼啊神的。那些先人遗骨,一个个都大模大样地拿在手上,等推拉板车到填土地方,顺势将手中之物用土盖上。如此,一日不知多少遍,以致后来女生都敢这么干了。

劳动创造美,我说劳动也增加胆量呢。不然,初三毕业,我们班怎么那么多的考卫校,读高中的也有俩个考医学院,应该是这时打下的胆量基础吧。

降坡铲平后的操场,北边教学楼这,那是巨大的落差啊,从教室地面到操场,一人多高,刚好给我们练习上下起跳,我们也在跳上跳下中差不多读完了三年的初中。最后,学校给砌上了台阶,上下就方便多了。

我们,先是一个多学期的挖土运土,后来又是近两年的上下起跳进教室。我们在跳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的学习打下来良好的基础,由此出现了中考全县初中第一的升学率。

(2021年1月11日夜)

文/郑信平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我在渭南县(华县)莲花寺农业中学上学的日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五章   中学三年苦作舟 作者 高民智 农中印象 农中校址在华县莲花寺车站北,解放以前的私立时村竟成学校,坐北向南,占地约20多亩 ...

  • 衡 量 | 我与黄土的少年情结

    "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家乡和一起长大的过来人 " "土生土长",是一个人在表达对出生地的眷恋和深情时一种爱意的宣誓.于我而言,那是五六十年前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 ...

  • 章水往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峥嵘岁月

    颖之近日回顾曾经走过的路,翻到了一组2010年2月28日拍摄的老照片. 当时颖之跟随户外驴友队伍,从宁波市章水镇杜岙村,爬山至茶耷,再回到章水镇蜜岩村,途经一片老建筑. 颖之随手拍下了那些老建筑,拍摄 ...

  • 【老师的样子81】杨兰芳:十一年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十一年 杨兰芳 1997年秋天,我从邵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家乡--九龙岭镇任教,那年我二十岁.2008年 ...

  • 陆文三 | 画水高中76级丁班第三次同学会

    高中生活第一天 1976年7月我初中毕业,被村里推荐去画水高中读书,那时我们管画水高中为"九中". 9月7日,村时来了两位画水中学的老师,一位男的,一位女的.他们把入学通知送到了我 ...

  • 实中变迁

    1981年,东关完小东南角的那六间青砖瓦房, 承载着实验中学最初的梦想, 那时他还叫城关中学, 我的求学梦从那里起航. 第二年,青瓦房前面盖了六间红瓦房, 那里坐着实验中学的第二届希望. 城关中学还是 ...

  • 辛柱鼎 :远去的记忆

    作者:辛柱鼎 时间的脚步缓慢而又连绵不断,离开孝义中学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虽然那时单纯年少,却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1977初春,黄土高原又碰上了少有的干旱.孝河两岸,到处是抗旱春播的大军,在这千 ...

  • 郑信平丨饭碗

    饭碗 作者:郑信平 上午,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永华从老家来市里,到我办公室坐了坐.三十多年了,我们从稚嫩到成熟,个子也从初一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人到中年的(都是)横向矮锉锉,可谓有苦同担的绝佳好例子了.我 ...

  • 郑信平丨说泪

    说泪 作者:郑信平 写了<谈笑>,自然就要说说笑的对立面哭了.可一想到哭,就老大的心里不痛快.因为第一印象,哭就是因了外来横逆之力过大,承受不了或抗拒不了,而难得支撑下去所致,或者是不想离 ...

  • 郑信平丨谈笑

    谈笑 作者:郑信平 身份证塑料封皮破裂,数字磨损,到派出所重办.照相时,被要求微笑,可面对漂亮女民警,我倒是正襟危坐得紧,一点都没笑.回到家,想翻翻清人程世爵的<笑林广记>,找回笑的神经细 ...

  • 郑信平丨书信

    书信 作者:郑信平 每晚睡觉前,照例要浏览微信朋友圈,雷打不动.尤其是有几个人的朋友圈,若几天没看到其发出新东西,就感觉心里少了什么,是不是他这几天家里有事了?多少次想问问,也是,兴趣类同.人皆有所好 ...

  • 郑信平丨手机

    手机 作者:郑信平 什么东西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呢?现在若提个这样的问题,答案肯定是手机了.试想每天出门前先摸摸口袋,看少了什么,无非是钥匙和手机.钥匙忘了,可以等家人的开门,但若手机没带,肯定感觉 ...

  • 郑信平丨对门对吹

    对门对吹 作者:郑信平 两个人,两对门,对着吹牛皮,对着吹啤酒瓶,这就是对门对吹,说的是我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和对面宿舍的中文系古汉语文字学博士生龚泽军兄弟的一些有趣往事.四川大学在四川省会成都. 成都 ...

  • 郑信平丨夜半青苑

    夜半青苑 作者:郑信平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省长视察南航的食堂,里面有省长指着价目表,读出半份半价,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肚而食,有时半份足 ...

  • 郑信平丨拖拉机

    拖拉机 作者:郑信平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道路也是四通八达的,不过,全是土路.我们雨天光脚上学时,脚丫缝里冒出的泥浆,煞是让人颇有若是稀粥,该有多惬意的遐想. 路上跑的,记忆中的好像只有各种拖拉机,卟卟 ...

  • 郑信平丨自大与内省

    自大与内省 作者:郑信平 <佛说灌洗佛经>有"释迦文佛--以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时.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天上天下我当为人民作师.太子生时天地皆为大动."也即传说的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