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粹道德经(三)

第三章:为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字面理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果统治者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人民就不会为名誉而纷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如果统治者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的话,就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贝了,因此就没有人会起盗心生邪念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统治者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如果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的话,那么,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采用这种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人民。

1、通俗理解

老子那个时代,周王朝衰败,诸侯争霸,实际统治者就是诸侯王。

如果统治者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人民就不会为名誉而纷争。如果统治者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的话,就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贝了,因此就没有人会起盗心生邪念了。如果统治者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风尚,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不把名牌当奢侈享受的话,那么社会上还有什么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呢?还会有人起盗心生邪念吗?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古代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要使人民都没有那么多的奢望,都能够虚心待人。使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种。人民安居乐业了,就没有那么多的不满情绪了。人民心情愉快了身体也就强健了。如果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的话,那么,即使其中有个别的“野心勃勃”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采用这种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人民。

要特别强调的是: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对不是使人民“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思想。恰恰相反,老子的意思是:统治阶级不要把管理人民复杂化,让人民搞不懂,动不动就触犯法律。老子的管理思想恰恰就是在倡导“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2、不尚贤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果统治者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人民就不会为所谓的“尊贵”而纷争。

卫青是骑奴出生,所以他能够与各级将士同甘共苦,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建功立业。卫青全歼匈奴右贤王军队以后,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所以,将士们都愿意追随于他。

我们不妨把老子的论述在引申一下,引申到全社会,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的来理解老子本段的深刻内涵了。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那么,各行各业都同样光荣。对个阶层的人民都平等对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商人都是劳动人民,人民都当家作了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就不会为名誉、地位而纷争了,就不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了。

3、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风尚,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不把名牌当奢侈享受的话,那么社会上还有什么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呢?还会有人起盗心生邪念吗?

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出了一种担忧。箕子认为,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你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箕子从纣王一开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类比推理出了一种不祥的恐惧。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5 年光景,纣王就演变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在他的王宫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兽肉,多得像一片肉林;厨房内添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格;后园内经过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了,而盛放美酒的酒池竟大得可以划船。纣王的腐败行径,不仅苦了老百姓,而且将一个国家搞得乌七八糟,最后终于被周武王所剿灭。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天,在华东野战军4纵11师卫生所附近的山芋田中,出现了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见到一个老百姓过来,其中一人便走上前问:“老乡,附近有解放军么?” “这方圆百里之内都是解放军。”那人一听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一枚金戒指,往老乡手中一塞,说:“你拿着吧,不要告诉别人。”这位老乡又惊又疑:“在解放军的队伍里是没有人有这些玩意的?”于是,便报告给卫生所。卫生所派出2名通信员问话,因为他们自称11师押送俘虏,但是答不出师长的姓名,便将他们全部扣押。通过询问,这十几个人中,一个自称是中央日报社记者,一个说是汽车司机,一个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高个儿,自称是军需处长。其余都是当兵的,穿着与普通士兵不同的美式军装,拿着美式军械。

时任师政治部主任的陈茂辉听说了这个情况,便命令把军需处长、中央日报社记者和汽车司机带到他这边来。陈茂辉回忆,当这3个人被带到他办公的屋子时,他递给“军需处长”一支解放区的“飞马”牌香烟。没想到那个“军需处长”没有吸,反而从大衣里掏出美国的“骆驼”牌香烟吸了起来。这个细节引起陈茂辉的注意,联想到有记者还有那么多随员跟着,而且这些随员都穿着美式军装,拿着冲锋枪、卡宾枪,他当时就估计,“抓到一条大鱼了,至少是军一级以上的官,决不会是什么军需处长。”询问中,“军需处长”自称叫高文明,在13兵团,于是陈茂辉就让他把13兵团所有处长的名字写下来。但当“高军需”从大衣口袋里掏钢笔时,一伸手,就露出了洁白的手臂,手腕上还戴着一个高级游泳表;掏了半天,掏出的是一包美国香烟;再掏,又一包香烟;再掏,掏出的是一包牛肉干;再掏,又一包牛肉干。最后,才掏出一支派克金笔,可是只写了“高文明”三个字后就写不下去了。陈茂辉一阵狂喜,马上从4纵联络部拿来了杜聿明的照片,“你叫什么名字?”陈茂辉笑嘻嘻地问。“你已经知道了,何必再问呢?”“高文明”有些垂头丧气。

杜聿明连一点点伪装都没有学会:一枚金戒指、一包美国烟、一块高级表、一包牛肉干、一支派克笔,他不知道在解放区,是没有这样的“难得之货”的,他要想逃过解放区儿童团的“法眼”都很难。蒋介石的高级将领都是这种水平,蒋介石不被赶下台简直是一件怪事了!

4、不见可欲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要把齐国的狱市(自由市场)作为某些人行为的寄托,要慎重对待这些行为,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这些行为,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乍看起来,这位曹宰相一切都按汉高祖和萧何留下来的规矩办,似乎是坚持“祖宗之法”,无所作为。其实,曹参抓住了传统的中国皇权政治的一个最深层的“要害”:在皇权国家体制下,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各级官吏。只要这些“如狼似虎”的官吏能够不生事、不扰民,人民就可以过上太平日子;只要不给官吏们敲诈勒索百姓的机会,不让他们乱来,老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使国家富强起来。曹参的这套治国思想和方略被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文帝对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开发边境的作用,为汉代屯田之先河。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俭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葬霸陵。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采用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汉景帝希望克制自己的欲望,引导人民走向善良,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汉景帝的确是一代明君。不过他太累了,统治了十六年,他四十八岁时就去世了。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世称为文景之治。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不和谐的杂音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但是,当今社会上确有一些与和谐社会不合拍的杂音存在。

有些媒体对明星的过分渲染,使得一些青少年们心目中的“榜样”出现了偏差,不顾一切的盲目“追星”成风。而那些奋不顾身的英雄、不怕牺牲的战士、艰苦朴素的劳模、自强不息的学者、鞠躬尽瘁的干部却被束之高阁了。如果社会上不过分的渲染某些行业,各行各业还有高低贵贱之分吗?那么青少年们还会只推崇明星吗?回想一下“雷锋”“李文学”时代,那时候的青少年,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做好事为乐,以见义勇为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用”,一切以花钱多为标准。那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越来越少了。乃至于,有的青少年,宁愿“打的”也不坐父母来接他的车,因为他嫌父母开来的车太差了,在同学面前丢了他的脸。如果全社会都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如果青少年都明白,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是为今后建设祖国积累知识,而不是攀比名牌、贪图享受的话,那么名牌还有存在价值吗?

我曾经遇到一个初中生,宁愿骑单车到新华书店去买书,都不愿意在学校统一订书。我诧异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学校要“吃回扣”。我问:“书店买的书比学校便宜吗?”他说:“价格一样。”我说:“那为什么说学校要吃回扣呢?”他说:“学校订货量大,肯定有折扣。”我感到非常痛心,为什么青少年会产生如此的想法呢?难道他们的心态天生的就这么不平衡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社会都做到了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的话,人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人人都没有攀比心,对自己的生活都很满意;人人都心态平和,安居乐业,如此的场景距离“和谐社会”还有多远?

抚民以静 偃武修文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唐朝帝位,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

他即位不久,北方强大草原民族首领颉利统率二十万铁骑兵临长安城下,大唐江山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世民审时度势,决定以屈求伸,以退为进,遂忍辱负重,与对手签订城下之盟,为朝廷赢得了增强实力,伺机反攻的宝贵时间。李世民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厉兵秣马,最终击败了强大对手颉利,洗雪前耻,实现了大唐一统。

战争胜利后,李世民趁热打铁,大力推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和解政策,缓解因长期争战而形成的民族矛盾,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篇章,各草原民族倾心归附,共同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

国家承平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推行开明的治国方略,选择了“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桑,安定民生之上,省官并职,整肃贪渎;虚心纳谏,健全法制;擢拔人才,繁荣文化;造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新生的唐王朝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大唐因此而成为一个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强盛国家。著名的“贞观之治”从此被记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光荣与骄傲!

点评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采用 “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使得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空前繁荣。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唯才是举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

可以设想,当时,在许都,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

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为赢得关羽的信任,曹操对关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犒劳,“上马金下马银”的赏赐,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将天下最好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即便是关羽要离开曹操了,如果没有曹操的保护,关羽是很难“过五关斩六将”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何等的诚恳。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

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

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点评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君子不问出处”,无论出生高低贵贱,唯才是举、人尽其才。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动摇份子都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之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当众烧毁。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得人心,得天下。

(0)

相关推荐

  • 曹贼!勇者学习曹操唯才是举!对公主使用“优化”消除记忆?

    曹贼!勇者学习曹操唯才是举!对公主使用"优化"消除记忆?

  •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高恒解<老子>之十七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 ...

  • 你知道曹魏哪些人符合唯才是举吗?

    接续前文,上一篇稍稍提及了曹操的唯才是举,分析政令同样要考虑它背后的社会环境与历史事件,本篇聊作补充,曹魏有哪些人符合唯才是举. 写在前面,唯才是举并不等同于重视底层,诚然,底层百姓基数更大,但以其受 ...

  •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三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猛无畏的人能杀死敌人也容易 ...

  •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二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则统治者就将大祸临头了.没有庄重和尊严的活着,没有人 ...

  • 曹操发三道《求贤令》,为何要唯才是举?看完才知道什么是聪明人

    目前,人们对曹操公认的是: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在东汉末期烽烟四起的年代,他南征北讨,统一北方,与他重视阵才,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正如其所言:"自古受命及中兴 ...

  • 国学精粹道德经(一)

    第一章: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面理解 道,可道, ...

  • 国学精粹道德经(二)

    第二章: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 ...

  • 国学精粹三百句(中),原文与译文

    习国学 101.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

  • 国学精粹三百句,原文 译文 (上)

    学国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国学精粹《四书》精华80句,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值得学习、背诵

    "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著作.朱熹曾说:"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 ...

  • 国学精粹“四书五经”开篇首句,句句精华,句句人生大智慧

    "四书五经"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提出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命题,提供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华所在."四书"为<论语><孟 ...

  •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讲述道的作用. 先贴下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往这里投奔 ,投奔这 ...

  • 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这一章,以为是极为精彩,极为实用的,也是 老子 辩证 逻辑下 的 另外一番大道理. 先贴下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