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八九28-48》-整理

​七 (28-31)

它应乎天地万象,一下子就起来了,当开了这一下就开得太过,当收了这一下就收的太过,证明他本元之气太微弱,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的扰动。

寸口脉浮大,浮而大,浮则为阳,在外,阳气浮越在外。

如上焦气虚,直接就怕寒,脉越浮大越怕风。

上焦阳气稍微降了一点,凉降以后肺气就开宣了,上焦瘀滞的亢热的阳分就会开达。

肺气是宣降,宣而不能降,所以汗出不来。

脉浮大,是因底下有甲木,乙木不能升达,甲木风火顶在那。

吃饭不喝水就咽不下去,这一般跟肝气有关系,肝气顶着就不易咽下去。

有人稍微有干点噎着,咽不下去,属阳明胃气虚。凡那些嗓子眼小的人,脾胃虚弱,肝气都易往上逆。

趺阳脉浮,一般浮则为在表,易发汗。中焦脾胃本来就不足,怎么不足呢,兵力都在外面了,都不能收。

肺气虚浮在上,局部毛细血管易扩张,老扩张就老鼻出血,必须得焊上。

根气不足了,保元汤。右路虚逆不降,就六君加肉桂,六君干姜肉桂。如麦门冬汤,那么多麦冬下去,胃气根本转不动,左路不得升发,右路根本降不下来。必须先考虑到中气。这部分人都面色青黄,一脸的化阴象,因为左路都升不上去,看着像有点燥扰,其实看着一派阴象。如红光满面,面色就黄亮,真还阳明气有余了,还得清降阳明为主。胃气虚竭,脾气就升不动了。

脉浮而大,脉浮阳气在外,浮则为风,大则为虚。大而有力,无根,正虚为主。大而有力,根气不衰,邪实为主。

强表亢而不收,是右路敛不下来。“大则气强”,因为脉浮大上去就该开散了,它顶在上边下不来,气是在脾胃,肺气,也是在肌腠中,在肌腠中存在一个表里,升降之环。左路是营分,右路是气分,要敛降,卫分敛降,连带着三阳。

风气是郁而不舒,是欲舒不能舒。要治还得舒,因为这时像十几个人争先恐后挤着上车,闹了半天还上不去,如排队就上去了,叫他们别争。当归白芍都得用,中土要是化风化燥,化燥是整个阴精不足了,生地得用。如中土还有寒湿,干姜茯苓。右寸脉大是气不收为主,强为主。

痒是阳气欲通不得通,欲动不得动。痒是一种阳气,一种木气,木火欲(风气)舒达不能舒达,郁在皮肤腠理中,爪挠是金气。

也可加桂枝,加桂枝是在于左路营气不开,小红点那就是加桂枝。如在表,该降降,风要往下降的,荆芥防风就比桂枝高点。

用点黄芪党参之类的帮助肺的敛降能力?不用,本来就气强,都郁在那,人家中虚,你上去就添乱。先把风气泄了,泄完再用黄芪。欲发不得发,也可用黄芪。黄芪跟桂枝一样,都是从中下往上升达的,黄芪不过走得最表,一下走到皮肤腠理中,表气一开了它就得收。

中焦脾胃气虚,营卫行涩,有虚热。这种情况还得用黄芪,还得振奋营卫之气。

营卫行涩,营卫气不充沛。各从其症,风气瘀阻,阳明躁扰,治法都是培补先天元气,然后左路升阳,右路三阳要敛降,时间久了,脾肾阳气足了,自然恢复。

现在人往往存在两大因素。第一,肝郁,不打开,它老抟那,但打开也开不到哪去,但用点药好点,柴胡桂枝鳖甲,用上。第二,气息浮动,奔张在外,收不下来,还得参芪,没事帮他补气,帮他敛降收藏着。湿疹就从左路慢慢温阳舒达,当归四逆理中;还不行,细辛去掉,加点人参,加点巴戟天、鹿角霜,培补,精血不足就补,弱了就扶助,不能单纯老用草木。

元气弱显示出来肝脉暂时旺。“卫气失度”,营气太过,卫气就不得敛降。

浮者,浮张在外,证明木气亢张在外,金气,也就是卫气失度,金气已失度,根本就敛不住它,这时再出现发热汗出,这阳明肺胃之气根本就没敛降的现象,浮张在外。

阳气亢张在外而不得收,这时阳气不能回,内在阴气就更盛。

汗后元气更虚,更收不住了,阳气愈加奔脱在外。本自阳气不足,医家用药后又发其汗,阳气欲脱在外。

长跑运动,一身阳气都过于耗动躁达,六经气虽旺盛,脏腑之精内乏。

咽喉部还有个特点,它跟少阳相火上逆有关系,这股浊阴之气是少阳之气顶上去的。不单要温降浊阴,还得疏肝降少阳。

无法之药,心空于中,心空则能容万物。我无心,以万物之心为心。我无相,以众生之相为相。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八(32-36)

为么肝血不足?木火的相火老是扰动它,肝木不藏,白天处于动象,晚上也处于动象,阴分慢慢就耗动了,耗散了;这时用阴药含藏下,中土气血慢慢疏达,从这个角度来滋养它,这样人体阳气慢慢和升了。

三阳气得彻底敛降下来,心如磐石,要是气有一点浮散在上,在上就感觉摇动,那是相火之气。因为三阳气一站在上面,乙木就不畅达,就受到压制,然后相火就顶上去,就动摇。

脉浮而数,浮,阳在外,数,数急表阳明少阳俱不能潜降,左边乙木可能还有点不达。阳明少阳在外,产生的应是第一阳明,阳明燥热之气应消谷善饥,少阳火气在上也应消谷,也应有饥。至于小柴胡汤是默默不欲饮食,因为少阳之气不降,乙木、脾胃之气全部抑制住了,不得升发,上焦之气不能回,所以导致了脾阳不达,然后是不想吃,默默不欲饮食,主要是脾精的清阳不得升达导致。默默不欲饮食,能吃,吃完也不会胀,不会有胀啊,顶这些,太阳阳明证都不会有。所以小柴胡汤默默不欲食,不想吃,有时吐,但还能消,有这股火在。

燥土较盛,燥土之气旺盛,这时,这一气瘀滞不能化。什么时候得愈呢,得愈是这一气要敛藏下来,有制约它的了,金水之气能肃敛了,这叫向愈。逆,是木克土,少阳气整个逆上去了,风火之力导致它更加重。

十几天不大便,最后突然大便出来了,还不干,还挺稀的,这是太阴寒湿,元火不足。

木火之气升达不上去,化火了以后,火气不能奔发,火气郁在内,克伐了阳明金气。

黄芪用多了,气张在外头该回来回不来。脾胃有痰湿滞在周身,用黄芪,很多人可能一下就肿,湿疹,特别重;如是血滞,用多了还有点烦躁。

长期阴分亏伤,阴分亏伤后不能养肝,肝就燥,燥了以后阳气还不足,蹦上去了,然后就整个含藏不住。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阳动怎么汗出?首先阳肯定是被压制住了。欲出那叫阳,这指本气。另种情况是,动于阳,阳分受损了,阴乘动于阳,阳肯定是阴分来扰动它了,该降不能降则汗出。阴动,这股阳气瘀在底下,阳气发散不出来,郁于下,三阳不能归,上烦下躁,浑身热,温度不一定高,身热无阳,或身热烦躁等。(问:阳动而汗出偏于右关,如阴动则发热偏于左关?答:差不多这样)

不论亡血是亡阴亡阳,治疗都以阳为主。只能首先调六经之气,肝木燥急了,缓缓肝柔柔肝,叫它和升上去;肝木不升的,就温阳助肝。总归是将营血调和上去。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大出血后,脉都是缓弱、涩弱,那就桂苓阿胶汤,加附子,加鹿角霜,马上就收住了,得补虚温阳才能收住,且得息肝风;她肝风虽弱,还带点木气的躁动,就是温阳疏达,既然掉下来,就把它升上去。

有人一失血,如阳气本来弱的,马上表现出的全是阳虚,四肢冰冷等。因为对于人体,按西医,肝脾它储藏着很多血液的,光伤这点血的话,阴分不至于马上出问题。往往伤的是血中之阳,伤的是肝脾的阳气,阳气伤后,脾胃脉收藏不下来了,脾胃不降了,它自盛了,自现了,然后压制着肾水之力不能收藏,所以显示得比较明显。

阳气本就弱的,一泻血,不说晕厥,昏头。他一泻这点血,整个阳气就支撑不住了。

九(37-)

脾藏精气,往上升的,脾和就意味着脾能藏精,肝脾的阳气能上升,这叫脾和。逆是乙木升发不上来,横克着。虽肝经有火也能疏泄胆胃,但脾精不能收藏,如不能正常疏达,吃饭也不香。

乙木一郁遏就易化火,化什么火?从乎少阳。火性是炎上的,风木之性是疏泄的,风木之性疏泄又助长了胆胃气的疏泄,可向上,也可向下疏泄,所以感觉饿,有时也能吃。

看脾胃之气受木气克伐多少。如中土脾胃之气大虚,就饥而不欲食,没吃两口就饱,脾胃运化不动。如中土气尚足,就很能吃,每天吃不够。他中土之气已亏了,木气郁遏升达不出去,中焦关脉有点动风象,他只有多吃点东西中土才能有充实的感觉,才有安定感。

一生气就吃不下饭或狠吃,这两种是从阴化和从阳化的体现,从阳化现就风火疏泄,从阴化现肝脾就郁遏着了。从阳化现因为他阴不足。从阴化现因为他阳不足。人是秉生生之气的,从阳化现看,外在精神好,状态好,从阴化现就蔫。从阳化现阴不足,是金水一路含藏不足。从阴化现,是木火一路升达无力。

就伤寒来讲,首先是少阳证,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火郁在下,是外感现象。但饿不饿?有时还会饿,肝脾郁滞,但内在只少阳火不降,但风象没起来,风象一起来疏泄,那才是流动,腑气才会流动,一流动他才感觉到饿,想吃,要不然,阳明之气因少阳之气郁结。

火不归中土,少阳阳明之气不降,中土慢慢就阳气虚微。脾胃阳气是少阳阳明之气内归它才有阳气的。少阳阳明之气长期不降,亢在外,所以中土必然是内在寒湿的,所以过去脉法说:右关浮者中土虚寒。所以太阴病食不下、腹满、不欲食,不想吃,中土之气不化。

没有厥阴少阳风木之气鼓荡,纯粹的寒湿之象,呕也就吐上一两小口。太阴气上呕下利跟厥阴类似。厥阴是饥而不欲食,食不下,食则吐蛔。

本于一心,医学到最后就是本于一心。

阴中生一点阳气,生一点勃发之气,欲勃发不得勃发,所以相火内郁在内。喜欢吃厚味,喜欢吃阴精多的,往往是肝木郁热化火,越喜欢吃厚味的人,内在脾气越烦躁。

面食,属小麦,木火,这时是属于奔发的,助这个奔发之性。南方人阳气在外需敛降,要阳气收藏,大米是干的,走肺经敛降的,如不得敛降,就肺胃燥。性格较风轻云淡,平常就木气不亢,易吃清淡的。老是喜欢吃咸的,调动相火,不得收藏。

风寒感冒时喝点淡盐水?把相火调动下,抗一抗寒。相火怎么不收了?右路三阳要敛降,都敛降到底下了,外在的元气就弱,要是再亢盛点就好点。很多人,能吃能喝,红光满面,从来也不感冒,风寒抵抗力也强,是三阳不收,这种人一得病易大病,因五脏精气内耗,外强中干。

伤寒派主要辛甘温多,注重木火升达。金水敛藏那一路,再加后天胃要通降,苦泄;苦寒坚阴,能收敛相火,故相火不外泄,则元气自足。有人吃知柏地黄丸,腰腿不怕冷了,底下风木不盗泄了,这是苦的用。

寸口卫气盛,即寸脉大,右寸脉大,卫外为固,卫外力量较多,这时“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营气是阴气,要起亟要奔发,是由内而外散发出去。

寸口卫气实,营气实,两寸脉浮大是欲敛不得敛,阳盛、阴虚。一元真气要流动,它都跑上面去,下面和里面肯定弱,长此以往,真气肯定亏虚,这叫劳,阳气劳张在外。劳则张,阳气劳则张。

“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沉”,正常人脉象是沉缓迟,缓是欲收象;迟不是急促,没奔发象,这是心气开达,肝气和缓,这样一身阳气就内归敛藏,精气内守。

“缓则阳气长,其色鲜”,缓代阳气旺盛,然后能收敛,有收藏之象。“其色鲜”,五脏者其华在面。缓,有欲收之势,阳气只有旺了以后才会欲收。气卫外而为固,升而后降。“缓则阳气长”,代表阳气充沛之象,“其色鲜”,面色较光亮。较光亮的人有两种,一是阳气旺,五脏五神外华,神气外华;二也是阳气旺,油头满面,是三阳不降,浊阴在上。头发老是起油,面上老有油光,是肺胃一路阳气不易敛降。早睡早起,行止有常,这样好治,否则不好治。

“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左尺脉阴中存阳,表阴精非常充沛,所以脉迟而滑。现象是早上起来,直到六点半你才醒,别醒早了,醒早就阴精不足。因为本来阳气要带着大部队升上来,结果,有人阴血不足,就带那两小兵,早早的三四点就醒了。

胃气是和缓象,缓则能收,和则能发,能收必然不得浮。肝脉象本是由阴出阳,浮是大忌,沉是常象,证明肝气未得舒达;浮散,内在精气亏,已经动风了。肝木当升,当升不升就升呗,还升过头了。“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濡弱是有柔象,肝病忌刚强,柔弱是中土象,缓和。柔从阳,刚、硬从阴。肝脉硬表里面阴滞不化。阳和气是从寒水来的,冰封大地,还硬,里面阴气不能化了。

时间长的肝病,脉或多或少都会硬,一般摸到这个,就说明脏器要受伤了,是阴滞不化了。如脉象虽较浮大,但还较柔和、不硬,可能只是化验指标有问题,影像学还找不出来东西。

人一身之气,太阳在最表,其次是外在三阳、内在三阴,三阴有开有合有枢,少阴是为合,是在最里面的。有以少阴为枢,有以厥阴为枢。少阴自有它的升降,它本身就是一个在最内层的升降,而在这里面,足少阴肾由阴出阳,代表这个动力。在这个动力里有壬水表阳,癸水表阴。六经之气本来是表,少阴是在表的六经之气中偏里。厥阴经站在一个比较枢要的位置,两阴交尽,一阳初升,它与太阳之气是要有这样一个转化通道的。像桂枝汤,从厥阴开太阳。

少阴气有升有降,它的升降自成循环,它们呆在一个比较深的层次。厥阴经也有升有降,足厥阴升,手厥阴降,也是在比较深的状态层次。只是到达少阴那个层次了,内在的精气就易受伤,易涣散。什么叫邪气,是气郁在最里层了,郁在里层如发不出来,内在的精气各方面郁滞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这叫损证。损证是由外及里的,它损到里面,证明阳气已很弱了,敌人已打到核心部位。然后它有从阴、从阳的化现,如果本体阳气弱,从阴化现,从阴化现肾阳就虚,水肿,一派阴寒象,阳气升不上来。少阴还有偏于阳的,如虽精气亏乏,但在精气亏乏的角度上,它的阳气喜于浮散不收。虽病已很深,但阴气易淡散不收,所以就从阳,从阳是心脏病,劳心,心经的气血郁滞等,同样病位很深。

下焦寒时,下焦寒的病人,上焦有时易上火。下寒之甚还不能大温,很少用附子,这时只需温中焦就行,下元稍微固护一下,把上面的阳气收回来,下焦就不那么寒了。而收上焦火热气时,用药反而也偏阴,偏于敛凝、镇降,而不是用苦寒的,即使用苦寒的,量也非常小,且相对的有引经药。

少阴病,咽痛,上焦少阴火气明显,少阴热气,用甘草汤,温中土;桔梗甘草汤,还有半夏散与汤,结于上了,用半夏,考虑有结气,结于上因为不光是少阴,还有考虑厥阴,气郁跟气结。还有种方法,桂枝,用的是桂枝干姜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干姜、炙甘草,考虑是因少阴不升,厥阴也有郁滞,所以桂枝升达乙木厥阴的,然后暖中土;阳升以后,虚火自降。很多咽痛的,并且咽痛病人,要考虑脉是否浮而有力,是否郁结于上,有时往往因中下之寒导致,中下寒直温中下,上焦虚火自收,这是无力的虚火;如有力,这时才考虑敛降,清降少阳火。

治失眠的,芩连阿胶鸡子黄汤,这是上焦从火化了,火实郁结在那,内在精气不足,所以用阿胶鸡子黄,壮火食气,上焦脉这时是浮而有力的,滑而实的。

肝病就是其阳不升,不得升散。你上来利水,阳气越利越衰。

结核病人夏天脉浮数。因肺的脏真不足,精气内亏导致的,所以因为这个就不要大力降少阳火了,收敛一下肺金,养肺气,补中土,就够了。火来刑金,泻火,清少阳;白芍给多了都不行,脏真一旦弱了,白芍给多后中气下陷。

脉来微去大,来则为阳,去则为阴,来微去大,这是他五脏的力量非常弱,然后,收束的力量相对强些。如说来迟去疾,代表着肝木升达的无力,而这段“来微去大”,表阳气的衰弱,本衰。去大是它阴气隆盛的体现。

来微讲的是动,它动的势比较微,但去大,去时脉形脉势,整个偏于大。来微主要讲的是它来的动,而去大表它收束的脉形。

不是不能收敛,而是阴气本身非常重,所以收束时就感觉沉滞。就像抬脚时,没劲,很费劲地抬起来了,又重重地落下来。来时指阳气,去时指阴气。是一气,但它偏于阴,升时它很不情愿,稍微升一下,收时,它很快就收回去了。

“下微本大”是脉形大,而脉动势弱,有人还脉像弦大,但脉弱,还是微,因为形大而势弱,里边的力量不足。还有人的脉一摸,脉也不小,感觉一团死气沉沉,生机没有,生机者曰弦。弦脉能弦得起来就有生机。死气沉沉是缓怠,土象反出现在左关,这叫有余则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不足其所胜侮之,现在就是其所胜,木本来当克土,反而被土克了。

本来木火之气应张扬,应往外表现一下,他没表出来,全抑在里面,压在里面后,头小本大,上焦阳气还收不住,产生一些汗出,少阴病汗出,这个汗出也不会是大汗,老感觉头发湿的,全身有点潮,叫精气外现。

内在的精气不足,温阳药一用这就丧。

心经是洪大脉,洪大而长,长有弦象,长是弦脉过来,开始是紧,发展到弦,再发展到长。因为太阳不开,太阳根于至阴、根于太阴,营卫之气从中焦开达出来的,这时,天行实热之气,郁在中焦,阳气不得开散,所以出现了脉洪大。因一身之气皆在表,一郁遏易产生洪大之脉象,这时是表证,须发其汗,所以与春天外感脉象不一样。夏气都在表,稍微一郁遏,他反而弦紧之象不明显,有洪大之象。

(0)

相关推荐

  • 解决“上热下寒”问题的两个方法

    解决“上热下寒”问题的两个方法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三,一二三》-整理

    分别高低.好坏等.这是意,属脾胃,易致脾胃虚化,阳气宣外,不收摄,所以不容易安定下来 为什么总是做事心不在焉的? 心不在焉,为五脏的气不足.五脏气散,难以收敛,时间长了,就表现为虚火.工作需要分别,分 ...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四五六14-27》-整理

    ​四(14-16) 脉法十三: 弦居右关,为难治,缓临水宫,也为难治.趺阳脉大而紧,是在脾胃中土的脉象中出现弦而无胃或弦而少胃气的现象,为难治. 乙木生生不已,这是保证人正常的生长一切能量的来源.乙木 ...

  • 脉法七十八条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

  • 自道中医讲座回顾|行者老师讲传统文化,中医脉法真髓的传承和实践

    今天先回顾讲座的部分内容:(一)承担.慎独:(二)四季脉法.秋毛:(三)脉的形.势.神:(四)脉情.药势与四气五味. 一  承担.慎独 "君子必慎其独",这是一个关键.我们有自己的 ...

  •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5讲《伤寒悬解一桂枝汤一》

    所以在讨论任何问题和思索的时候,我们必须以一心为主.我们拿什么去观察象,去感应呢?就是我们这一心啊!怎么样去感应呢?把那些思维.思索.脑子里的那些知识.成见全部给抛掉,以一心作为统帅,心为主帅:要不然 ...

  • 行者老师讲#附子汤和真武汤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3-5-11 07:14:22 行者老师讲#附子汤和真武汤 第二点,少阴病呢,第一个方是附子汤,下焦小便清长属少阴,这是讲的少阴相火虚衰,小便清长这用附子汤,为什么?小便清元 ...

  • 四圣心源讲解:行者老师讲“咳嗽根源”…………

    今天顺着四圣心源的顺序往下讲,以前讲到癫狂根源,这节课主要讲咳嗽根源,因为咳嗽是生活和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而现下医院对咳嗽的治疗存在着很多误区,过去俗话讲咳嗽难医,这一说法源于温病学派占主导时不顾及中土 ...

  • 行者老师讲“咳嗽根源”………………

    今天顺着四圣心源的顺序往下讲,以前讲到癫狂根源,这节课主要讲咳嗽根源,因为咳嗽是生活和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而现下医院对咳嗽的治疗存在着很多误区,过去俗话讲咳嗽难医,这一说法源于温病学派占主导时不顾及中土 ...

  • 经方脉诊,说透伤寒脉法

    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