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说了她,一会她就留着血来找我”
最近有个22岁的哥哥在知乎上面发问:“我今天说了一下我妹妹,然后她就割腕了,是我这个当哥哥的错吗?”
这个惊悚的标题,吸引了许多网友的注意,从5/16发文以来,已经获得了接近50w+的阅读量,还上了知乎的热榜。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哥哥看到14岁的妹妹,一直在玩手机,到了饭点也不吃饭,哥哥用微信打电话给他,她也不接电话。后来,一家人都吃好饭了,哥哥又走上楼讲了妹妹几句,把她手机抢走,妹妹不开心就跑出门了。
哥哥发现妹妹不在家以后,就出门找妹妹,哥哥在便利店门口的凳子上,看到妹妹在看她的两个朋友打游戏,哥哥特别生气,就说了妹妹,并且把妹妹拽回家了。
隔了半小时,妹妹捂着左手腕,哭着跑来找哥哥,才发现手上都是血,哥哥吓得赶紧把妹妹送到医院。
Push妈一开始也在想这个哥哥是不是讲了什么很重的话,但是后来我看了一下哥哥自己的写的内容,我感觉虽然有改进的空间,但是倒也不到把一个14岁逼的割腕。
其实,看到故事的结尾,Push妈不觉得那个22岁的哥哥有多么严重的错误,但他确实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让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在她的朋友面前丢脸。
也许是这位22岁的哥哥,他已经忘记了青春期的样子。就像是我们做父母的,也忘记了自己在青春期时,急于证明自己,但同时心中又有说不完的焦虑。
如果失去了理解,敏感又“燃点特别低”的青春期孩子,就容易“擦枪走火”,导致悲剧。
我们很难去苛求孩子理解“我们”,毕竟在和他们一样大的年纪时,我们也很难去理解父母的苦心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爱。
但是,我们作为大人,去理解青少年的想法,是更为容易的。透过我们教养方式的改变,来搭起双方沟通的桥梁。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青春期的孩子都在想些什么。
青春期,是孩子与成人的交接口。
他们非常想要成为一个独立、可以自主选择、判断是非的成人,不再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决定,这时候他们会刻意地疏离父母,试图让自己变得不再依赖,想要成为大人。
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情感上的连接,这时候对象转变成同辈的朋友,从过去追求父母的赞同变成寻求同辈的认可,会明显地改变言行、衣着、说话的方式,以寻求同侪的欣赏。
但是他们仍没有坚定的“自我”,所以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话语影响。纵使他们看起来冷淡无比,但是父母、长辈、老师、朋友的每一句话,仍然都会往他们的心里去。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以这么做。
尊重孩子的朋友
当孩子寻求认同已经从父母转移到同侪的时候,各位父母不要以为自己的训斥还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最好的效果通常只会发生在“反效果”上。
尤其是父母指责、贬低了孩子所选择的朋友,孩子不会把这解读成你认为他的朋友不好,而是“你不相信他的选择”,是在贬低他本人。
虽然孩子常常会对于父母的评价表示毫不在乎,但是他们其实特别在意父母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对待,他在接受父母对于自己的质疑时,会让他们不仅内心充满矛盾,也会有很多的自我怀疑。
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对于孩子交的朋友就不闻不问,而是我们用关心和了解的态度和孩子拉进距离。
让孩子多说说为什么他做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他喜欢这个朋友,孩子的每个选择都有他的逻辑和价值观,我们也可以透过沟通和了解,在孩子感觉在迷惘,要走上错误的道路时,及时的提醒他。
改变“教养”的态度
孩子希望我们用“大人”的方式来对待他,那我们就慢慢地教导他们,“大人”是如何沟通、尊重并且得出结论的。
过去在面对小小孩的时候,小孩的眼光总是目不转睛的落在自己身上,深怕自己生气,这时候“权威”的教育还有点效果,特别“省时省力”。但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你如果吼他,他有大概率会吼回来,甚至再另外加上摔门声。
这时候孩子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很多想法在父母听起来,感觉毫无成功的可能,这时候父母可能就会很直接的下判断:“这没用啦!”。
但是这句话会让孩子非常的受伤,也可能导致以后孩子再也不跟你分享任何事情。所以,如果这些事情就算失败,也不会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为何不让孩子去试试呢?
这样,我们可以成为孩子勇于尝试的后盾,同时这也是在鼓励孩子讲出他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情况下,当孩子提出了逾矩的想法时,我们才有机会去和他们沟通。
否则,我们可能连孩子出事情了,都不知道。
其实,教养青少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沟通,虽然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我们家长的EQ。
但是,孩子仍然在成长,我们则已经长大成人,试着给孩子多一点宽容和耐心,只要多一分理解,亲子关系就可以大不同。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编辑| Push妈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