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废名先生笔下的黄梅风情

聂援朝|废名先生笔下的黄梅风情

——短篇小说《菱荡》浅析

废名先生是从黄梅走出去的、“取非常笔名,著独特文章”的大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黄梅的山川景色和风土人情。静静地流淌着的是浓浓的乡情、淡淡的乡愁。其中:1928年2月发表在北京古城书社《桃园》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菱荡》,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黄梅,生于斯长于斯的废名先生在1916年入武昌启黄中学读书之前,一直是在这里居住和读书,所以对黄梅城关附近的景致非常熟悉。先生就读的黄梅县八角亭高级小学,其前身是明嘉靖年间(1555)黄梅知县张九一创建的“调梅书院”。一直秉承着“担乾坤重任,舍我其谁?”的优秀治学传统,培养出了许多的黄梅历史上的名人。辛亥革命后,这里成为了当时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新学。

那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发展阶段,而黄梅由于远离大城市很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仍然处在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原始社会形态。从八角亭高小到武昌启黄中学再到北京大学,一直接受新学教育的废名先生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不一样的是,先生没有像许多五四乡土文学作家一样,高喊着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是把目光和笔触放到了家乡黄梅的自然风光和对一些下层小人物生活境况的描写上来了。废名先生的文笔清新、淡雅、别致,语句构成极其简约和洗练。从先生的文字中读不到起伏跌宕的情节和那种强烈的感情抒发的况味,然而你在仔细回味中又似乎感受到了当时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气氛。例如在《菱荡》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筏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钱他,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绝不能升天。

短短200余字,写出了陶家村与城里的交通状况和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神话传说——洗手塔的来历。当时的老百姓肯定是信神话的,但是神话只能满足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从哪里来呢?就像陈聋子那样,要靠打长工维系自己的生计,是绝对不能升天的。写出了农耕经济时代的佃农的生活状况。佃农的生活是很清苦的,就是那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穷人。面对当时的乡土社会物质匮乏、生活贫困、衰败凄苦的乡村景象,废名先生以一位展现真善美人性世界的“梦之使者”,用“朴讷静美”的笔法写出了家乡的一个普通的水塘周边的环境景色、一些平凡的人们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写的那么温馨动人。

先生在《梦之使者》一诗中这样写道:

我在女人的梦里写一个善字,

我在男人的梦里写一个美字,

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

小孩子我替他画一个世界。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废名先生是有意地避开对一些穷苦人们的悲苦的生活和命运的正面描写,而是尽量地去表现他们在人性的善良和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本来属于是悲怆忧郁的人生故事,却在先生的笔下幻化成了漂染着淡淡的忧郁色彩的柔美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家乡风情画。所以,废名先生的小说创作所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一如先生自己主张的那样:文学创作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摹拟”,乃在于将现实“幻化”成“梦”的优美。

陈聋子其实并不聋,只是不爱说话而已。他来到陶家村已经有十几年了,他来自哪里,家在何方?文中都没有交代。只说他在街上碰到了有礼貌的小姑娘,回来说东家的孙女:“你看街上的小姑娘多好!”。只是在收萝卜的时候碰到洗衣的女人跟他讨要萝卜吃,他顺手就给了一个大的。最有意思的是在结尾处,陈聋子偶然看见因贪凉而“走光”的张大嫂。竟也兀自望了水面去,笑着自语了一声:“聋子!”这样一个贫寒得只剩下一身气力的汉子,在先生的笔下,竟也是那样善良,那样纯真,那样热爱生活。

五四乡土文学作家,大都以悲怆的笔调,写出农村落后的乡风陋习,写出穷愁潦倒的个人悲剧。而废名先生能够从悲悯情怀出发,将凄惨、忧郁的悲剧人物“幻化”成温和静美的文学形象,这种别样的审美方式和创作途径,直接启发和影响了后来的“京派”小说作家(如沈从文等)的创作思维和写作方式。不难看出:在小说《菱荡》的字里行间里透露出来的是废名先生对故土家园、乡里亲情以及故乡人情人性的眷眷依恋。

作者:聂援朝  湖北黄梅人,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23)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聂铁贞 | ​嵌在鄂东的一块金石

    ▲李正阳题 第一次与田新华相逢是两周前王唤柳老先生组织我们黄梅文史哲几位朋友去柳林福利院釆风时.王嗲交际广,知道田新华黄梅戏唱得好,特地邀请他去福利院为老人们献艺.黄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人们都喜欢黄梅 ...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16)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名家笔下的山水风情画3

    名家笔下的山水国画,美好风光尽收眼底.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27)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19)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程立祥 | 走进聂西塆

    2021年正月初六,风和日丽,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应德高望重的聂铁贞老先生及文学平台主编李滨老师之邀,我随黄梅文史哲采风组一行来到翰林故里聂西塆. 聂西塆是一块风水宝地,享有左青龙右白虎之美誉 ...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2)

    砍树有理 清朝末年,苦竹乡郑友村和詹边村姓程的人因当时宗族影响,两村矛盾总是不断地升级,经常发生群殴群斗的事. 詹边姓程的人,人多势力强大.郑友的人人数少势力相对薄弱.但是,郑友读书的人多,计谋高于程 ...

  • 名家笔下的山水风情画

    名家笔下的山水风情画,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18)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14)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13)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24)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黄梅康桥之花

    为什么总想着她?       徜徉爱丘山

  • 石成桥│黄梅人 黄梅事(22)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