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二)蒸饭

在小池区一中的日子,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子弟和家离得近的走读生,所有人都是蒸饭吃。那时,每周上五天半学,周六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离校,周日下午从家里背足一周的米,提两罐头瓶咸菜,步行到学校。蒸饭的饭盒是那种读小学的时候就羡慕了很久的长方体铝制饭盒。

第一次蒸饭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一餐要多少米,好在我们学校的女生不太多,全校女生都住在一个寝室里,对于什么都不会的我,凡事都是跟学姐照猫画虎,学姐蒸饭抓几把米,我也抓几把米,学姐到池塘边淘米,我也尾随着她来到池塘边,学姐用饭盒盖舀水往饭盒里倒,我也用饭盒盖舀水往饭盒里倒,学姐用双手抓紧饭盒晃动洗米,我也用双手抓紧饭盒晃动洗米,总之,学姐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米洗好后,学姐教我将手指头放进饭盒里面量尺寸放水,水刚好够一截手指头就好。记忆中,尽管每天放的水都是一样的,但并不每天的饭都是一样的,有时候饭很硬,甚至有时候是夹生的。

厨房负责蒸饭那两个师傅,他们都好像是接替他们父亲的班而吃上“皇粮”的,虽然吃上了商品粮,有了“铁饭碗”,但是他们是不可能跟他们的父辈一样捏粉笔站讲台的,他们只能算工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比老师们低了一头,或许他们心里不舒服,亦或是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他们整天总是吊着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三百吊似的。因为每餐饭蒸完后,必须要把罾里的水换掉才蒸下一餐的,我们每次淘好米都放在靠墙边的那排竹架子上,等他们换完水后再放到罾里。有一次我因为有事晚了点,送淘好米的饭盒去厨房的时候,正好遇到他们把架子上的饭盒往罾里搬,他好像跟饭盒有仇一样,几乎是把饭盒扔进罾的,沿途水一直淅淅沥沥,想必平时饭偏硬和夹生,就是这样造成的。见我盯着他看,他瞪大眼睛恶狠狠地来了一句:“看什么看?!”我像做错了事一样,放下饭盒飞快地逃出了厨房。后来,听说校长碰到了,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并要求他们每天饭盒出罾后就及时把水换掉,让我们自己把淘好米的饭盒放进罾里,之后,我们再没有吃过夹生饭。

最难过的是夏天,天气热,晚饭后淘洗过的米,当天晚上就基本都馊了,第二天早晨蒸出的饭都是带着酸味的馊饭,大部分人都得饿肚子(因为那时候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是没有零花钱的)后来经过班主任老师交涉,把我们晚上淘米送饭盒的时间改在下自习之后,这样就好了很多。最痛苦的是冬天,冬天要用刺骨的水淘米,手上长满了冻疮,捂热了痒得钻心,冷了又痛得要命,真正是往事不堪回首。

那时候除了吃饭,似乎就没有别的东西吃,而下饭菜大都是腐儿、豆豉、酸菜、萝卜角之类,只是在每年花生、黄豆下种的季节,偶尔会有半罐不能做种子的残缺花生米或瘪黄豆,那就算是打牙祭了,我们又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肚子里又没有油水,总是感觉特别饿。每到最后一节课下课的钟一敲,老师的那句“下课”的话音刚落,那些男同学就好像发了疯的牛一样奔向厨房。 每天这时候的厨房也就分外热闹嘈杂,谈笑声、饭盒之间的摩擦声,差不多要把那小小的厨房屋顶掀翻。男同学看到自己的饭盒后,总是拼命往里挤,拿到饭盒后又拼命挤出来,偶尔还会因为不小心踩了脚或身体接触而争吵打架。每当这时候,那个吊着脸的蒸饭师傅,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女同学总是先站在一边,哪怕已经看到架子上自己的饭盒了(为了自己好找亦或是怕别人拿错饭盒,我们都在自己的饭盒上做上了各种记号,有的在饭盒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有的画上各种几何图案)也不敢上前去挤,等拿得差不多了,才走到架子跟前找到自己的饭盒。

到寝室后,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咸菜吃饭,记得当时小池镇(我们把他们称作街上的)的同学,他们家没有自制的咸菜,每周带的咸菜多是从店里买的什锦菜或是咸鱼干之类,我们羡慕得要死,要知道那鱼干我们除了过年才吃得到,什锦菜之前见都没见过,更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颜色好看得很,我们都馋得不行,而他们却对我们的腐儿、豆豉、酸菜、萝卜角情有独钟,我们经常互换着吃。

一晃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他们永远无法体味蒸饭、吃咸菜的那种生活,而岁月之与我们,却永远无法忘记那清苦却充满欢乐的时光,那个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 (一)初识母校

作者:程俊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黄冈市作协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黄冈日报》、《鄂东晚报》、《东坡文艺》、《黄石周刊》等报刊平台。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0)

相关推荐

  • 奔五的70后,怀念背米带菜上学的时光

    奔五的70后,怀念背米带菜上学的时光

  • 陆文三 | 在画水镇岭下小学读书的日子(二)

    在画水镇岭下小学读书的日子            (二) 在村校里读书时,中饭都是回家吃的.到岭下小学读书,中饭就要带去蒸了.为了蒸饭,自己要去校总务处买柴票,柴票是油印的,上面印着一个小方框,写着& ...

  • 陈方梁 | 高中生活二三事

    高中生活二三事 作者:陈方梁 作者高中毕业照 1974年初秋,一所区属高中在所辖的5个乡,招了两个班的高一新生,我是其中(2)班的一员. 一.特殊的开学典礼 报到的日子天已渐凉,但我们的心是热切的.这 ...

  •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六)打钟老师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当.当.当"的钟声在区一中校园里响起,钟下是一位个子不高,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师在敲钟,他就是学校的打钟老师--廖老师.    在我很 ...

  •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五)三八线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坐的是把树锯成的木板,钉在打在地上的几根木桩上的课桌,五六个人共这样的一张课桌,为了给自己足够的位置,桌子上就出现了一条条"三八线",有时候会因为不经意地越过界线 ...

  •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四)“顽童”的快乐

    顽皮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当时也是一样.多年以后,同学聚会的时候,谈起学生时代的糗事,不免都笑弯了腰. --题记 我们班的教室在北边的这一栋的正中间,教室虽然是水泥地面,却凹凸不平,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 ...

  •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三)那年那月那水

    回想当初在小池区一中的日子,最艰难的还是吃水.用水. 虽然区公所设在那儿,该有的职能部门都有,但是却没有水厂,当时所有的单位都打有水井,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学校的水井就在厨房门口的空地上,井边还有一 ...

  • 程俊:小池区一中旧事 (一)初识母校

    小池区一中是我的母校,它座落在县城南部的长江之滨,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据<县地名志>记载,1975年撤区并社的时候曾属刘佐公社,叫刘佐公社中学,那时只设高中班 ...

  • 程俊:最忆锅边蒸菜香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周末,我和桃子最喜欢的去处是琴家.琴家位于县城西郊的一个家庭农场,农场里有好几口鱼塘,鱼塘的外围还有些许田地,勤劳能干的琴在田里种着水稻,地里种菜,吃的米是 ...

  • 程俊||“二狗喂”“毛女哇”看电影去

    程俊||"二狗喂""毛女哇"看电影去 吃过晚饭,跟先生一起去文化公园散步,转到剧院后面,突然发现泛歌湖边在放露天电影.泛歌湖畔的两棵树上挂着银幕,银幕上放着的正 ...

  • 反射区口诀(二)

    要想皮肤不长痘, 代谢(四大反射区)加上脾脏凑. 胃,胰,十二指肠一条线, 消化不好的就长按. 中间夹个胰岛线, 糖尿病人点一点.(每个反射区至少3分钟) 跑肚拉稀和腹胀, 先横(横结肠)后降(降结肠 ...

  • 一区sci和二区sci的区别

    很多作者发现,国内对sci论文有发表要求的,有不少都明确注明需要发表二区及以上sci期刊,二区以上期刊也就是一区期刊和二区期刊了,一区sci和二区sci的区别是什么?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分区的不同了,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