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董家渡做衣服
以前是上海老一辈们的习惯
▽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董家渡就已经遍布布店和裁缝铺子,很多买不到合适衣服的外国人纷纷到这里定做,慢慢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专门定做服装的市场。来自瑞典的瑞贝卡当天带着家人一起,在这里尽情试穿着各种颜色的羊绒衫。和大多数的店家一样,这家店的门牌上也写着“高级定制”的字样。经过一番“厮杀”,瑞贝卡为自己和家人定做了4件羊绒衫。在这个市场里,消费者可以在这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面料,量身定做。不止有西服、衬衫、羊绒衫,还有当季流行的风衣、皮衣。在一家店铺的墙面上,能看到店主与国际明星、球星的合影;不起眼的小桌子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片。如今,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寸土寸金,月租金达到了每平方米一万元起步,但市场却越发红火。日均人流量达到8000人,其中外国人占比高达四成。来自江苏泰兴的店主陈琴可以在英语、粤语、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切换自如。在这个市场里,大多数的商户都是“连工带料一起做”,陈琴和丈夫开店12年,像来自加拿大的安妮塔这样的回头客,占据了陈琴店铺生意的半壁江山。做工专业、价格公道,为陈琴招徕了不少回头客。而吸引他们频频光临的,还有周到的售后服务。在外企工作的李娟,拿着之前在店里买的大衣来修改,虽然修改既费人工,又不收费,但是陈琴并不因此而对老主顾有丝毫懈怠。贴心的售前售后服务,让原本只是来修改尺寸的李娟,又挑中了好几件大衣。而学服装设计专业的陈琴总是会根据客人的职业、身材推荐最适合的衣服。这样的服务,不仅仅限于这个16平方米的小空间。对于平时工作特别繁忙,但又有定制衣服需求的顾客,陈琴都会提供免费上门送货和量衣的服务。来自美国的克瑞斯是一家外企的副总裁,是陈琴服务了4年的老主顾,今天他的需求是想参照以前定做的衬衣再多做几件。
因为她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如指掌,克瑞斯既感动,也惊讶于陈琴超人的记忆力。他并不知道陈琴的服务秘籍,就是破旧的笔记本,里面是她多年来一笔笔写下的购买记录和顾客的尺寸。
今年赶上疫情,很多海外客户不能来到店里,但是因为有了这一本本的“秘籍”,陈琴依然能够通过网络做全世界的生意。靠着用心经营,夫妻俩的收入不但应付16万的月租金绰绰有余,还在市场对面买下了一套100平方的房子,真正在大上海扎下了根,分享着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红利。上海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为消费者开启了新的服装消费方式——“衣服除了买,还能自己做”。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定制服装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能为消费者提供最贴合个人的样式和尺寸,但要让消费者愿意为定制买单,把定制的生意做大,还真不只是量体裁衣那么简单。和旗袍打了三十年交道的戴子林,早年也是裁缝出身,在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已经有14年了,很多外国朋友对戴子林的旗袍情有独钟。接完订单,戴子林拿着为客户精心挑选好的面料出门了。上海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里的商户,大多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市场内的店铺主要负责接单,而负责生产的则另有其人。走了不到五分钟,戴子林拐进了一条距离市场只有1公里的上海弄堂里,又细又长的弄堂串起的,正是他背后的一条产业链。姚林文和妻子汪学美都是做旗袍的老手艺人,姚师傅擅长裁缝,汪师傅擅长盘扣。精美华丽的私人定制就出自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房间。条件虽然艰苦,但做工却很讲究。1993年,姚师傅从江苏老家来到上海,师从当时有名的“红帮裁缝”,这一做就是27年。十年前,他和妻子来到这个市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租住了弄堂里的小房间。做旗袍,大部分都是手工活,一件旗袍完整做下来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姚师傅一针一线都不敢马虎。而对于一件追求细节完美的旗袍来说,最为画龙点睛的部分就是精美的盘扣。盘一方惊艳,扣一丝心弦,这一步需要妻子汪学美的巧手来完成。为了练就这门手艺,汪学美花了整整16年。盘扣千千种,韵味各不同。客户的旗袍,需要两种不同的盘扣,所谓术业有专攻,另外一款菊花扣,戴子林找到了更合适的常师傅。不足5平米、局促狭小的小屋,就是盘扣师傅常银花租住的工作室。虽然条件简陋,但她手法奇快,用力匀称,针脚也极为平顺,像直角扣,常银花一天能缝制近90个。制作一件成衣,从商铺接单、量身、选购布料、裁剪、熨烫、制衣成型,需要经过十几道流程。裁缝师傅、盘扣师傅、绣娘等这些不同工种的专业师傅都集中在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附近两公里范围内。光是做盘扣的,戴子林知道的就有30多家,手艺各有所长,这让他在做选择的时候总能游刃有余。商户们在方圆两公里之内,不仅可以找到任何生产环节的专业师傅,也可以在市场内实现面料的紧急调货。在市场周边,还有货品齐全、种类繁多的配件市场。一间小商铺联动的是整个大产业,一个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集群正在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