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板或客户批评,你可以用哪些话术优雅应对,巧妙为自己加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避免被批评很简单,什么都别说、什么都别做、什么都不是。」;也有句名言这么告诉我们:「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必须面对批评的场景,既然逃不掉,不如学会如何强化脆弱的「玻璃心」,让自己勇于面对批评并借此成长!
本文三大重点:1. 批评代表真正在乎,负面批评要正面看待。2. 别急着反驳!忍住冲动先当个「好奇宝宝」。3. 想要飞跃性的成长?争取更多愿意批评你的人吧!
实用点:抱持正面和好奇心态看待批评,借此了解自己尚待改进的地方。
1. 批评代表真正在乎,负面批评要正面看待
面对批评,首先要建立一种心态:「收到负面回馈并不代表我是最差劲的人,而是有人在乎我,并试着告诉我该如何做得更好。」
接受批评之所以令人害怕,是因为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表现与个人价值混为一谈,导致一些对专业的疑问被错误解读为对个人能力的质疑。于是,当我们听到负面意见时,会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这就是所谓的「骗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因此,保持正面的心态面对批评,有助于跳脱负面情绪的纠结。
(图片来源:Pixabay)
若你从未被批评,一则是你的能力已超越需求,工作变成不需动脑的反射动作;二则是你的表现太差却没人想提醒你。而这两种现象对职场生涯来说都不是好事,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Kim Scott曾在Google担任主管,后来转行作家。在她生涯早期刚当上主管时,有位组员的工作表现常常无法达标,但她却没有适时给出一些改善的建议,让问题持续存在。直到Scott必须当面告知这位组员将被开除时,他非常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妳从没告诉我这个问题?」
Scott深刻记取了这个教训:员工出错或表现不如预期时适时给予提醒,是身为主管的「道德义务」。也许直接的批评可能会伤了员工的心,但这也代表管理阶层的确在乎他们的工作成果。
另一方面,若从管理阶层的角度看待批评,首先排除针对「职位」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再仔细检视这些批评的内容,常常可以提醒我们跳脱「专家的盲点」、把既有的立场归零,用比较客观的出发点重新思考。
因此,无论你是一般员工或是主管,听到批评时应该要先庆幸有人在乎你,愿意冒着让你不舒服的风险告诉你还有哪里可以改进。
2. 别急着反驳!忍住冲动先当个「好奇宝宝」
当面听到批评时,许多人第一个反应是极力否认并采取防卫姿态,或者是生气地反驳对方,随后发展成彼此针锋相对的局面。
然而在这种情境下,不妨先把个人自尊放在一边,冷静下来,用这段缓冲的时间听对方说,再想怎么回应,像是:
「谢谢你的讯息!我需要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再回覆你。」
「我意见可能和你有些不同,但请让我了解你的看法。」
「你说的有道理!可以让我知道你从哪得知这个消息吗?」
或者,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对方所说的内容,确认没有理解错误:「你的意思是…,对吗?」
(图片来源:Pixabay)
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理解对方的观点,以及招致这项批评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也让对方知道你有认真看待他们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弄清楚这些指控是否真的有理?举例来说,如以下几点:
1. 批评的对象真的与你有关或由你负责吗?才不会「躺着也中枪」。
2. 时空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吗?不要「拿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
3. 若内容牵涉到其他人,最好先求证过后再回应,避免被「事后打脸」。
不幸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别人的批评有理,但因为多争取了时间,也清楚了解问题所在,才有余裕先行思考如何改善。
也有些场合,我们会发现批评中带有许多成见和误解,但这不是坏事,代表提出批评的人认定的事实就是如此,反而创造了一个沟通的机会,双方坐下来把事情摊开谈,弭平彼此在认知上的落差。
3. 想要飞跃性的成长?争取更多愿意批评你的人吧!
接受别人批评很难,但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更不简单,很少人愿意冒险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一不小心又会得罪人的举动,多半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敷衍。所以我们在寻求意见回馈时,往往得到一些打着安全牌的教条式回覆。
(图片来源:Pixabay)
因此,向别人「讨鞭」时,要如何让对方愿意给你有意义的回应呢?以下分享一个管理顾问公司「Know Your Company」的执行长Claire Law常用的小技巧:用词上,以「建议」取代「回馈」。
「用『回馈』给人感觉较正式、沉重,用『建议』听起来像举手之劳,大部分人都乐意开口给点意见」,再加上谈兴一来,可能对方会继续分享亲身经历。比方说:老板可能会告诉你当年是怎么从职场菜鸟一路走来、资深同事可能也遭遇过相同的难题等等,这些都是有着宝贵资讯的「洞见」。
正因为批评得来不易,我们更该认真对待愿意主动提出意见的「贵人」。同时,日常生活中若对身边的人、事、物有想法也该勇敢让对方知道,可以试着回想这些例子:
1. 「谢谢你的讯息!我需要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再回覆你。」
2.「我意见可能和你有些不同,但请让我了解你的看法。」
3.「你说的有道理!可以让我知道你从哪得知这个消息吗?」
4. 重复一遍对方所说的内容:「你的意思是…,对吗?」
最后,我们更衷心期盼可以听到更多来自「创新拿铁」读者们的「建议」,无论是想看哪一类型的文章、或你认为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都欢迎留言或私讯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成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你到“蜻蜓FM”收听“创新拿铁”的创始人王文华的节目“纽约创新汇”。王文华分析世界一流企业创新丶创业的案例,归纳成个人可以应用在商场丶职场的方法。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