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类:历仕宰守,苛吏为名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要做好防护工作呀。古时候的官吏们呈现出了各种姿态,有的一心为民,有的庸碌无为,有的展现出了严苛的一面,比如本篇要谈及的刘类。

刘类是冀州河间国高阳人,汉末三国时期也有着几位河间人在史册留名,列个名单:刘宏、张超、邢颙、沐并、许允、张郃、刘类。汉灵帝刘宏就名列其中,张郃在后世的知名度也颇高,或许还要算上曾在河间作乱的田银、苏伯等人。

案《三国志·梁习传》引注的《魏略》,刘类历任诸郡太守,他在任上历来严苛,但因为他较为重视百姓,这才没有被免官。在曹芳嘉平年间,刘类担任的是弘农太守,府吏有200余人,但是刘类就是不准许他们休假,也没什么紧急或者重要的事,就是让官吏们做那些并不紧急的事情。

“又有高阳刘类,历位宰守,苛慝尤甚,以善修人事,不废於世”——《三国志·梁习传》注引《魏略》

而且每当有官吏犯错,无论过错大小,刘类都统一责罚,先抓着对方的头发“教育”,再乱棍打出,重复四次才算完本身刘类的性格就十分多疑,每次派出大吏都要让小吏暗中跟随观察,白天刘类自己躲在墙壁之间观察,夜里就让人盯着诸曹掾。但就这样刘类还不放心,还要求门卫与奴婢相互作证才行。

有一次刘类留宿于民居,这家的猪被狗追赶着一头卡在栅栏里了,刘类听到猪的哀嚎久久不绝,就认定有官吏擅自偷吃,也没有亲自去验证猜想,就让人把五官掾孙弼叫进来责罚。孙弼也挺冤,在他如实相告后刘类虽然有些惭愧,但也没有道歉,就开始询问其他事。

刘类还挺看重钱财,并且算不上取之有道,他让人去挖地翻钱,时间一长他所在的地方尽是挖出来的孔洞。刘类表面上两袖清风,每次出行就佯装拒绝收受下官的“孝敬”,但实际上他会暗中记住那些没有来“孝敬”的人,这些人也是他主要发火的对象。

“乃使人掘地求钱,所在市里,皆有孔穴。”——《三国志·梁习传》注引《魏略》

弘农地界有个年近百岁的老人尹昌,在刘类路过时候就嘱咐儿子扶自己去见府君,从尹昌口中的“陈恩”来看,刘类在任上还是做了些有利于百姓的事。尹昌在儿子的搀扶下等在道边,刘类远远望见就呵斥他的儿子“你搀扶着一个将死之人来见我干什么”,刘类是表现得很无礼,也未必没有为尹昌着想之意。

旧时习俗,百姓们会嘲讽一些官吏,但有三种情况例外,分别是官员的升迁、免官以及逝世。由于官吏、百姓对于刘类在弘农太守任上的作为十分不满,他们就在太守府门上题字“"刘府君有三不肯”,这是在暗指刘类会遭逢不测,但刘类也没有悔改之意。直到司马昭西征路过弘农郡时,有人跑去告状,控诉刘类昏聩不理政务,这才把刘类调入朝中担任五官中郎将。

而刘类也入选了《魏略》中的《苛吏传》,倒也未必一无是处。

赵咨:赵咨:机辩捷对,奉使称意

祖郎:祖郎:强宗骁帅,有我名号

郑玄诗词:郑玄:诗词中的我依旧博学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