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浮世
图片来自微博@檀燕儿
No.5 《浮世画家》
本书曾获“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是石黑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
战后日本百废待兴。画家小野看似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却潜伏着一股心灵暗流。为了给小女出嫁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他重拾记忆,战友往事如浮世绘般一一串联,展现了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说起年岁渐长带来的“礼物”,对我来说,是对人世渐渐的理解——
因为看过人的卑微、软弱、生之不易,不再轻易下定论说对或错。
可能不赞同对方的选择、观点,但不会评断什么,也不会说如果那是自己,会多么明智。
只是听着,表达理解。
或许可以给出一点帮助。
大多,只余一声叹息。
每日做工,越来越粗糙的双手。但愿,有越来越柔软的内心。
对世事,可以不评断,但不可不借鉴。
让每个人自己思想,不做说教者。
石黑一雄的文字里有这种波澜不惊。他不带偏见,态度中立,而且是敏锐的观察者,书写细密而耐心——他不急于表明什么,他只是给出一双眼睛,带读者一步步走进小说人物的内里,自皮肤开始、接着是血脉、肌肉、骨骼。
至于是何等模样的骨骼,带出如何的精神、思想,他给出背景、轮廓,具体形象还要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不低估读者的能力,作者与读者处在同等地位。
小说从家庭生活的对话入手,看似平常的对话,已然有了家庭的大概状况。
画家小野,是二战期间当权者观点的拥护者,当时在日本社会享有盛誉。但随着日本的战败,国家政策调整,对曾经的国家行为作出抨击。小野的社会地位遭到质疑。
长女节子已经结婚,儿子已经七、八岁。
次女仙子正在谈婚论嫁中。
儿子在满洲穿越雷区时阵亡。
父亲的性格、女儿们对父亲的态度,在父女三人以及外孙的互动中渐渐看出端倪。
作者是极其含蓄的,他没有直言,但女儿们的闪躲、仙子婚事的不顺,隐隐在透露着什么。
小说全文是自父亲小野的口中讲述。
年少时突破家庭藩篱进入画界,自画工开始谋生,才华展露,投奔名师门下。师承之中,画风逐渐变化,独立了门户,正赶上国家的风云际会。
一股浪潮过来,小野上到了潮头。
战争结束后,小野已经退休,而潮落的影响避无可避。
小说的封面是一幅艺妓图画。
浅棕色底面淡红色花朵的背景。女子背向,日式传统发式,木梳簪于发间,和服拉至背部,面庞、肩颈线条柔和。
这是浮世绘风格的画作。
常常见到的浮世绘代表作,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图》。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图》
小说中的小野,在国家的浪潮之中,转向了不同于浮世绘风格的绘画,抱着“没有时间怯懦地闲聊,日本必须前进”观点。当时的意气风发,聚集了同道中人,带来了连自己都吃惊的社会影响力。
对小野个人而言,自己的努力带来“深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内心深处的喜悦,坚信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正的承认”,“付出的艰辛、战胜的疑虑,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外界,包括至亲的女儿、女婿,曾经的门生以及大众,对小野的评价起伏不定。大女儿起初闪烁其词,风波过后,又十分肯定地说,“没有人认为爸爸的过去是该受到谴责的”。
前后的矛盾,大概是舆论方向改变而带来的个人观点变化吧。
起伏不定的世界,前后不一的评价。画家小野,是浮世画家。女儿和大众,何尝不是浮世中人?
回到开头所讲:年纪大了,逐渐理解人世。老年的小野有这样的理解。
小说里,他几乎回顾了一生中的重要节点。虽然外界的评价起起落落,但他并不特别在意。如果不是为了小女儿的婚事,他可能不会特意拜访与自己分道扬镳的门生。
他的不在意,包含了一部分对名利的看破,“当一个人辛勤工作,并不刻意追名逐利,只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名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找上门来”。因为曾经踏实地工作过,当得到肯定,才会特别的心满意足,那是一点一滴、结结实实长出来的成果。某种程度上,小野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们至少是凭着信念做事,而且不遗余力。”也许人到后来会重新评价自己的成就,但知道一生中有一两次像我那天在高高的山路上体会到的那种真正的满足,也是令人欣慰的。
小野还获得了某种来自老年的平静。“我坐在长凳上注视着这些年轻的职员,兀自微笑。……看来,我们的国家不管曾经犯过什么错误,现在又有机会重振旗鼓了。我们只能深深地祝福这些年轻人。”
十万多字的小说。节奏平缓,内涵丰富,没有多余的字句。描绘出二战之后几年日本的人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