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络就能防卒中吗?破除脑卒中的十大误区

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不少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纷纷被卒中击倒。你了解脑卒中吗?脑卒中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误区一:我年轻且父母又没有这病,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其实,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还有人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1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

误区五:吃了阿司匹林就不会得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14%,美国是50%。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45岁以上的女性、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适用阿司匹林预防。不过,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有出血性疾病的人、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使用阿司匹林要谨慎。

相关研究显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所以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在我国北方患者中,秋冬季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老年人排着队到医院输液,有的还一次输两瓶,觉得这样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脑卒中、心梗风险。实际上,这个观念是危害很大的。

首先,血黏度化验本身就缺少科学性,如今在很多大医院已经被废弃,拿血黏度作为脑卒中检测指标缺乏依据。

其次,预防脑卒中是一场“持久战”,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而定期输液只是突击行为。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这些斑块正是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脑梗、心梗。

拆除炸弹,需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跟预防脑卒中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密不可分,是一个长期过程,输液的作用并不明显。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经常有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年复发率是30%,1/3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