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八)
——精品、常作和应酬之作
宋凤洲
在书法艺术的高低和作品价值的贵贱上,人们往往并不用双眼观赏和鉴别,而是用耳朵测听或以心遥感。只要听说是某某名家名师名人的作品,不去看,不管他写的什么内容,也不管他是怎么写出来的。都认为是高级的,昂贵的,认可其以平尺论价。而对那些还没有什么名气,或那些潜心学习、研究和创作的不注重宣传和包装的书家的作品,都认为是价值一般的或不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判!事实上,无论是谁,所写出的作品,都不是一个水平的。因年龄区别,都有早期、中期、后期以至于晚年作品;又因发挥不同,都有精品、常作和应酬之作。怎么可能会同等同价呢?怎么可能一成不变的想象和臆断作品好坏与价值呢?我们的欣赏和评判,应当细心观察和加以比较,认真区别才对。
一、精品和代表作品
精品,是指发挥了作者最佳水平的作品。这很不易得。一副作品完成的质量怎么样,作者心里最清楚。当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闲而无挂碍之时,又逢天清气朗,冷暖适宜,心动欲书,这就使得作者心情愉悦,激情涌注,备好神韵入书的才情契机。再加上笔墨相生,纸案得宜,室雅气静,词句顺心,下笔就很得意。一定是落墨生花,作放异彩!
不过,这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失去了这些'万物齐备'的环境和心境,精作便不会重现。所以当年,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稿得其神,回家后几次再用功力,也达不到起初草稿那样精湛的原因。
欣赏和估价书法作品,就要通过字迹是否流利?笔墨是否酣畅?字形是否美观?气韵是否通达,以至于通过深研笔意情性的发挥,来探究作者的心情心境与心态。识别出哪件是精品。因为精品的价值才是收藏的真正价值!
代表作品,应该是作者作品中最具本人特色的,可以掩盖或代表自己所有的创作作品。这是作者自己最好的作品。当然代表作品也因人各不相同。有的书家主要擅长技法,会在作品外在形神要素上得到发挥,或有所承古或有所出新,或入古含新。有的书家则是兼善语文,又能原创书法文辞,写出真正首创书法作品。两类代表作品,各有价值,后者胜前。
二、正常作品
如果说,精品和代表作品,是作者本人在特定环境下,对书法创作的超常发挥,那么,其余的认真创作和精心书写的作品,就是常态作品。这些作品通常也是本人现有水平的发挥和自然流露。也都是值得收藏和欣赏的作品。这样的常态作品,对于书家来说,也是创作中最多的作品。
之所以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都达到最好精品水准,不仅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主观因素也在起作用。前面说到这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也是环境对作者的心理的影响。
有时为了坚持创作,有时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边写边研究或是边实习边探索,总之,要受到一定外因的妨碍。特别是家事、心事和社会关系事的干扰,不能将全部精力置于创作,不能完全以愉快心情游刃于书。或所写字词未能熟背或不甚明了其意,造成作品或这或那地存在失协或不达之处。但又基本上反映了本人当时的大概能力和身心状态。常作也有稍微优劣不同。
三、应酬之作
书家和常人一样,也有不顺心不顺手的时候。也有身体不适,心情劳累和烦闷的情形,甚至也有万般无奈或并不情愿的状况。若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他写字,很容易胡写乱画,出于应酬。这样的事情也不少!
比如,作品是打发那些无缘无故的白要,应付那些不想多出劳务费而却贪心多得作品的索取,对付个别无理无义的非友好关系,等等。
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脏、乱、差'。不但用笔会不讲究,结构和章法也不很用心,文词或许随便拿来,或简单或无精义,甚至不一定高雅。或尺幅不成格局,或残纸余墨,看上去明显就与常作有差距。即便是名家或重视自我形象的书家,也会出现次品或应酬之作,只是比一般人应酬之作稍好,而不能与其常作相比,比其精作,更是差之千里。因此,必须善察善断才能区分。
2015.11.8.
网络照片
欧阳中石先生书籍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