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7)
成都街巷系列(7)——正通顺街与双眼井(上)
成都古城,在几十年的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中, 一天天变新;而我们却慢慢地变老了,新的一代一天天长大了。关于过去的成都,关于那些消失掉的旧街小巷老房子,以及在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那些故事,人们是否还可以记得一些。
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我前年特意去过一次。从太升北路走几步,我便自东向西穿过三百五十多米长的正通顺街。那里几年前就已经没有什么可观的了,除了双眼井,看不出老街的一丁点痕迹。街已扩宽至十多米,两侧全是水泥楼,也有已拦而未建的空地。零星有些漏砍的大树,如银杏、女贞、皂角树等,显然是原先老院中的风水树。空地的四周边缘除了水泥楼,看不见老宅的一砖一瓦,而街东头直到太升北路,两边全是新楼。 街也扩宽至十多米,汽车来回飞驰,那原先仅宽几米的幽深的老街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问经过此地的两个婆婆,她们说,老房子3年前就拆完了,一脸的伤感。再绕道从珠宝街过相连的西珠市街还剩有一边老铺面,垮过北大街到东珠市街,五百多米长穿通,连一点老宅的遗迹都寻觅不到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文学巨匠、人民作家巴金的故居就在成都北门内的正通顺街上,这原本是一座川西明清风格的大宅院。大门为木结构门楼式建筑,堂口吊帘多用木雕透窗。大门饰有铜锁环,二门饰有泼金沥粉线条的左右门神,门柱两边嵌有一对石鼓、石狮雕饰的门砌,砖饰八字粉墙左右排开,很有气势。木结构部分多用黑色土漆,大门紧闭,看不透里面,感觉庭院深深,被当时的成都人羡称为“黑漆门洞儿”。 院落虽显陈旧,但院门的规模和装饰代表着主人当时的身份、地位和气质。
以前就听许多人说过,作家巴金的故居在正通顺街,宅院后门就开在东珠市街。所谓“珠市”原为“猪市”,因嫌其名显脏不雅,巴金祖父李浣云遂慷慨出资,年年建房,于是逐渐形成了街道。又因西头有一条珠宝街,这里也就改称为珠市街了。可见巴金家对这条街是有过深深渊源和历史功德的。
曾几何时,这正通顺街上有一段高高的院墙,院墙厚厚的,是由薄薄的青砖空心夹层砌就。抬头望,墙头生长着稀疏的小草,院内就是巴金的故居。后来,宅院里住进了部队文工团,你能时常看见一些标致的人儿进进出出。 隔着高墙,耳畔常常会飘来悦耳动听的箫瑟之声。可那高墙里面,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所以多少带有几分神秘。你远远的站着翘首朝里望,气派的青瓦房顶,精致美丽的屋脊,比屋脊更高的大树,衬着翼然欲飞的檐角。那高劵歇山式的风火墙头上,张放着巨大的灼灼牡丹,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银白色的牡丹花为凸塑立面泥雕,冬去春来,它一直固守着富贵、安康和吉祥。
下篇再说正通顺街上的顺眼井。
横跨大街的贞节牌坊
城郊大路的忠孝牌坊
民国时期的城边街景
古城门洞 建筑泥雕
背静街巷的院落
清末民初的众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