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说考得好,奖励我一套农药......”

本周开始,家长们的年终奖(棒)将陆续开奖。

凡是读到这篇文章并转发的,请务必提前确认家里大门的牢固程度。因为您的孩子,有99.99%的概率是这个画风回家的:

我不是为了骗流量才故意说好话的。

开号两个多月,我发现胖爸爸公号的读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关注孩子教育,也比较理性。毕竟咱们这里只研究鸡娃的方法,从不贩卖焦虑。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无论对于孩子和家长,这都是辅导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孩子拿着满意的成绩回来,又恰逢过年,做家长的通常都会意思意思,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但是,如何奖励孩子,特别是如何奖励他们的期末成绩,可不是一件小事。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次考试。

考查内容,是我们不经意间散发的“三观”。

1

去年这个时候,我给安安补办了一场生日聚会。

那天,孩子们都很兴奋,兴高采烈地交流着彼此将获得的“奖赏”:

我爸说带我去滑雪......

我妈说带我去长隆......

我爷爷说送我一套最新款乐高......

我姥姥说给我买一套自己最想要的书......

有个微胖的小伙子非常霸气地说:这些都太俗气,我爸说给我买一套王者农药的道具......

当时,我正在旁边的小桌上切披萨,差点被刀划破了手。

2

当爹时间久了,越发认同一句话:教育无小事,生活处处皆教育。

就拿这件事来说,这位爸爸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因为爱打游戏的孩子对游戏装备是非常渴望的,所以奖励的效果一定是大大的。

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奖励有比较明显的“瑕疵”

因为孩子在接受这项奖励的同时,还同时接受了一种价值判断:王者农药是一个好游戏。打游戏是一件好事。

否则,爸爸怎么会用来奖励我呢?

如果这位爸爸平常再“言传身教”一下,那么孩子就很难对这个游戏不上瘾。他自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是我表现的好,我爸奖励我的呀!

3

当然,不只是奖励,惩罚也是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成绩不太理想,出于放松或者解压的目的,回到家开始玩游戏。这时,有些性子急的妈妈,可能会吼一句:考得不好,还好意思打游戏!

虽然没有物质惩罚,但是,这句无意间说出的话,可能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坑。对孩子产生的效果,和前面那位奖励农药道具的爸爸,其实是一样的。

因为这种否定,暗含着一种肯定:如果我考得好,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玩游戏,看起来玩游戏是个好东西。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有的家长在督促孩子写作业或者练琴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快点写(练),完后让你玩儿会手机!

4

和很多孩子一样,安安也喜欢吃那些传说中的垃圾食品,汉堡,薯条,饮料,等等,Except 香辣鸡翅

凡事皆有因。

二年级,有一次检查作业,她写得极不认真,原本是要好好给她讲讲道理的,恰好那天白天话说太多了,有些小累。我说,要么咱们先出去走走吧。

路过肯德基的时候,我忽然间灵机一动:走,给你买一对香辣鸡翅。

安安瞪大了眼睛,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刚才作业写得不好,我今天又不想批评你和讲道理,让香辣鸡翅惩罚惩罚你吧!

这是她吃得最痛苦的一次鸡翅。回到家之后,喝了很多水,然后老老实实把作业重新写了一遍。

有一次我偷听到她和闺蜜聊起此事,对方一脸羡慕地说,你爸对你真好。只听安安怒斥她:你想辣死我啊!

她不是有多么怕辣,毕竟周黑鸭也吃得很欢,只是麻辣鸡翅附着的“惩罚”,大概加重了它原本的辣味吧。

(ps:还有一次冬天吃“七彩旋”背单词的经历)

5

教育是家长向孩子辐射“三观”的过程。

虽然明知孩子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长,但是为人父母,总归还是会对孩子有很多希望。比如,希望她有一个好身体,好性格,好心态,形成一些好习惯,等等等等。

这些美好的期望,总是要落到具体的事上。

打个比方,为了让她“有一个好身体”,家长通常会建议孩子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少吃垃圾食品……

如何让孩子慢慢接受我们的建议,进而把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呢?无非这么几条路:

一是讲道理。

二是激励约束。

三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悟。

(敢选这种的比较稀缺)

这其中,讲道理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家庭“传道”的过程。但是,比较起来,恰当直接的激励约束,最为有效。

但是,激励约束的具体形式,家长可要选择好。当道理和激励之间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道理的作用会弱化,激励的作用会淡化。更严重些,或许会弄巧成拙,南辕北辙。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些小例子,孩子们会困惑一件事:既然玩手机、吃肯德基是一种“奖励”,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家长不让我玩、不让我吃呢?

6

读到这儿,有些特别关注教育的,可能会内心泛起焦虑的涟漪。

放心,在爸爸这里,焦虑是不存在的。毕竟激励约束,在管理学领域,都是一个难题,咱们谁也做不到尽善尽美。

带安安十年,关于激励、约束和惩罚,我有一些个人体会,跟大家做些分享。

1.惩罚的效果最差。

毕竟孩子不是员工,而且即使是员工,惩罚也是最垃圾的管理手段。

虽然惩罚的效果看上去会“立竿见影”,但是孩子心中会因此滋生逆反情绪。时间长了,这种逆反情绪会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堰塞湖”,后果不堪设想。

2.约束比惩罚更有价值。

用大白话说,就是要把话说在前面,规矩立在前面,同时把后果和责任也说在前面。

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家长焦虑孩子写作业磨蹭问题,我想先请大家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吃饭如何,有没有追着喂过?

我观察了一些案例,这两件事有很大的相关性,主人公重合度也很高。

安安一度也不好好吃饭,老人想喂饭,但是被我直接叫停了。当天确认完不吃之后,我们快速把食物收拾了,连零食都消灭干净。晚上,安安说饿,我说忍着吧,得明天早上才有的吃。

这一招,可能很多人听过,但是管不管用,得看您“舍不舍得”。

刚上学时,我和她有过一次正式的谈话,明确写作业是她自己的事,爱写不写,但是九点就要上床休息,不休息也没关系,但是九点之后就不要找我们了,因为九点以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有一回写作业,她也磨蹭来着,我提示了一遍,没什么效果,然后就严格执行规定了,顺便给她们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老师,***今天不好好写作业,家长知道这件事,拜托您明天狠狠批评她。

家长说一万遍,不如被老师教训一遍——因为这是直接责任双方的正面对话。

3.激励比较复杂,要注重恰当性、时效性还有尺度,同时因人而异,没有普遍的标准。

很多激励措施,都面临着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尴尬。

但是,据我长期的观察,最好的激励措施不是给孩子物质,而是给她们自由——比如,自行安排时间的权力,自行支配金钱的权利。

有人说,如果我给了他安排时间的权力,他用来打游戏怎么办?或者,给了他自行支配金钱的权利,他用来买游戏装备怎么办?

LET IT BE。

毕竟,你的目的是激励,他从中享受到的是自由,而不是打游戏和买道具。

至于该不该玩儿,该不该买,这些事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其他的方法,培养他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那么不争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