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记得大一那时候上《文艺美学》,沈语冰老师说:“文科生拼的就是信息量。”

那时候我还不太明白,但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就记在心里琢磨着。

十几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分享出来以飨读者,也欢迎拍砖。

阶段1: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信息量=信息广度

最初,我以为“信息量”说的就是见识,见得多、涉猎广泛,就是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文科生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一个维度,而应该包含了灿若星辰、浩瀚大海,还有海里的鱼虾蟹贝。

我很贪心,读大学时跑去听了各种各样的课,想要更多地了解不同人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尽力破除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比如上大学之前,我只觉得古典文学是美好的,直到了我跑去上了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课;比如上法学课可以帮我在维权怼人有理有据有底气(但愿还是不要用到……);比如因为好奇马克思本人讲了什么,于是跑去上了马克思哲学专业课;比如和国际政治的学生一起上了世界宗教课......

这些七七八八的课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读书时和各种专业背景的人能聊能侃。

阶段2: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信息量=信息深度

毕业后,我发现社会分工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知道,还要了解更多。只是摸到了门边还远远不够,要说得出门里面还有怎样的乾坤宇宙。

大众话语体系中,往往有“缩小标签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别人认知难度”的提法。这要求我们每个人打磨出自己的独特维度和深度,更好地搭建合作基础。在这种认知中,信息广度不太被待见,更强调的是信息深度。

例如,你是一个厨师,你对菜色火候的理解和把握是核心标签,至于你是否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人(例如是否喜欢文学、艺术等等)都不是特别重要。你确定了身份标签后,别人才能请你去准备宴会菜式。——市面上多数对专业的强调便是如此。

阶段3: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信息附加值=信息量(广度 深度)✖️信息处理

在上一个理解阶段,我很难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单一维度的人。直到后来,我跳出了沈老师这句话。

我发现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可以结合起来,并且真正可以体现文科生竞争力的,是信息附加值;而信息附加值,不仅与信息量有关,更与信息处理有关。

  • 如何结合信息广度和深度打造信息量呢?

简单来说,圈定问题的类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就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思维视角。还是说上面厨师的例子,普通厨师和大厨有什么区别呢?我想,除了菜色火候、色香味俱佳之外,还有对菜式的理解,对不同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格的理解,这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菜式本身的视角了,还需要懂历史、懂文学、懂美学、艺术。而在普通厨师和大厨之间,也需要梳理资源、推广等等这些做菜之外的视角。通过这种聚焦解决一类问题指向(都是厨师的成长道路),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广度和信息深度各自的优势。

  • 怎么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增加信息最终的附加值呢?

几年前我做科研时,曾经负责过一项工作——每周出一期信息摘要刊物。老师说:等你以后上手了,可以按照专题编辑,再写段刊首导语之类的话。当时我只是勤勤恳恳编辑了刊物,每周出一期,除了工作量之外,得到迅速提升的或许也就是我眼神的“锐利”程度——我可以一眼看出格式、标点甚至某些用词和语法上的不妥之处。

不久前,我听到有朋友也做过类似工作时,忽然想到:同样一份工作,怎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呢?

将这个问题作为焦点思考后,我很快有了一些头绪:如果不仅仅是筛选和编辑信息,而是归纳提炼出观点呢?如果进一步从这些提炼出的观点中发现内在逻辑呢?如果从这些逻辑中看到普通趋势,从而有一些推测呢?如果进一步从推测中获得启示,识别出利益相关方的应对方式呢?如果进一步将利益相关方的应对中,具体到当下应该采取的行动呢?

这样就形成了“筛选和编辑信息→提炼观点→发现逻辑→看到趋势→形成推测→启发应对→采取行动”的全链条过程。此时,信息量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信息,而是经过处理后、可以影响现实行为的决策依据,这也是信息提供了附加值的体现。

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与之也是类似的:我们从万事万物的属性中提取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实现“数据化”的过程;而后的人工智能则是辅助“决策”的手段,也是“智能化”的过程。这世界真是惊人的相似啊。


成长能见度:人生由我,成长无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