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秘密
雍正早期的珐琅彩瓷器,在这个时期,由于受其父康熙皇帝的影响,同时整个政局都还不算太稳定,因此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此处,大部分的决定权都交给了怡亲王(老十三允祥),但是画师基本上都是以前养心殿造办处画作的画师,其中还包括外国人郎世宁,同时也指定了六个人作为郎世宁的徒弟跟随他学习绘画,而写字之人,主要就是由造办处的戴临来负责,而且一直持续到乾隆一朝。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大家可以查阅养心殿造办处的相关史料记载。在早期的款识中,也受到其父的影响,有楷体的雍正御制四字双方框,但是是以青花料书写的,这些基本上是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白瓷,同时用青花写好款识再运到宫中,由造办处加绘珐琅彩烧成的。这类的款识数量不多,本身也是色地珐琅彩,因此这个时期的雍正珐琅彩算是平平的,并没有什么特色!
康熙皇帝遂又要求法国传教士回国邀请最 优 秀的画珐琅艺人进入清宫,经过长达近30年的试烧,珐琅彩瓷创烧成功,当时称为“瓷胎画珐琅”,也了却了康熙皇帝长达几十年的夙愿。康熙帝将其个人审美喜好与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融入到瓷胎画珐琅的装饰之中,开创了珐琅彩中国化的先河。
珐琅彩瓷的诞生要比粉彩早。珐琅工艺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珐琅彩瓷正是在这种工艺之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
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制作遂取得较快发展。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需依靠进日彩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工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
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 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烧造,民间几乎没有也不知道,至民国三年故宫第 一次展览后才被社会所知。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 心书“寿”、“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我国传统的瓷器画料,也是矿物质,但没有经过化学提炼的过程,色彩多是用时搭配的,而且烧前与烧后颜色差异极大,不经过烘烧很难肯定为一种固定的颜色。所以,我国传统的彩料配制较复杂,而珐琅彩却显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