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重要的两个引火药材
360docimg_0_
“上火”为民间俗语,也是中医常常使用的一种名词,大多数的国人也都明白这个词的意义。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表现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
由于上火一词在中国有很浓厚的民众基础,因而很多人遇到上火时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泻火,菊花、苦瓜、苦菜、金银花、黄连、石膏等等都是民间常用的“泻火”之物。有些人一泻就好,但有些怎么泻也没有效果,而且往往感觉身体更虚。
对于一泻就好的人而言,大都是身体健康,上火只是偶尔由于过劳等因素引起的。但对于那些经常上火的人而言,他们的身体往往有比较严重的瘀堵,造成补进去的能量不能被输送到需要能量的部位,而不需要能量的部位往往不断获得补入的能量,这类人大都身体较弱,不仅是容易上火,而且还比较容易出现疲惫、无力、精神不振等现象。吃点补药吧,一补就上火,不吃吧,人又没有精神。更为严重的往往是“上身热、下身寒”。补的结果往往是上身更热,而泻的结果往往是下身更寒。补进去的能量到不了需要能量的下肢部位,而去了能量过多的上半身,怎么会不“上火”呢。但下肢部位特别是脚又冰凉冰凉。所有这些现象都不是简单的“泻火”两字就能解决的。
今天介绍的两款中药就是针对这种现象专门进行引导的。我们也称为引火中药。
一、吴茱萸(引火下行)
性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
从《本草纲目》的释义里可以看出吴茱萸有引热下行,也称引火下行之功,该功能对于那些上热下寒之人有特别的功效。近代出版《天津中医》(1989年)里也有记载,用吴茱萸研粉30克,每次15克,调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效果满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吴茱萸100克,研成细粉(浅棕色的粉末)。每天一次,取药粉15克,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在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好,24小时后取下换药。一般三到四次口腔溃疡即能愈合,且能大大改善肚子及下体冰冷的现象。
这种引火之法,不仅能降上身之火,还能温暖下身肢体。可谓一举两得。
二、肉桂(引火归元)
性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
功能: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短气喘促等证。
从肉桂的功能看,肉桂有引火归元之功效。引火归元,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治疗“肾火上升”、“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的一种方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肉桂之类温阳之品。对于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上火病人,在滋阴药中加入肉桂能引火归元补肾阳,不仅能使腰膝温暖起来,还能填补以往造成的虚损。
应用时一般与滋阴药物搭配使用。最常用的配伍与熟地配伍。常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因肉桂有非常好的降糖作用,而熟地又能滋阴补虚。
此处再送一个心肾相交,引火归元的小茶方:
莲心肉桂茶:莲心6个+肉桂粉1克
因为很多湿重的人也偏爱上火。但祛湿时往往会将体内元气随湿气排出,所以很多人在祛湿时往往感觉精神不振,这就是因为祛湿时将体内的元气带出了体外,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以在祛湿时加入肉桂,这就是灭旺盛的心火、补命门的火。此外对于心火偏旺,入睡困难的宝宝们可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