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到飞机,频发的猝死事件告诉我们两件事

紧张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在行色匆匆中穿梭。在公共交通领域,高铁、地铁、飞机都是人们青睐的出行方式,它们代表着快捷、干净、充满现代科技的力量与体验。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理所当然应该配置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我们在硬件运行上非常注重安全操作,却经常忽略乘客在途中突发疾病时的应急预案和急救设备。工作人员即使经过了一定的急救培训,但也经常是远远不够的。

2016年6月29日,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倒在北京地铁站台,参与现场施救的是三位女乘客。视频如下

地铁员工显然并不具备很好的急救技能,仅仅参与了呼叫和接引急救车。

而对于遭遇突发事件的三位乘客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但在2分半钟的时间里,多数时间用来人工呼吸,造成胸外按压长时间的中断。这种心肺复苏几乎是无效的。

2016年12月16日北京飞往洛杉矶的国航CA887航班,飞机推出时发现一韩籍旅客猝死在卫生间内。全体机组积极抢救近一小时,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视频如下

抢救现场大家全力以赴,积极施救,但视频中短短两分半钟的时间里,换了4个按压者,按压质量也差强人意。在人工呼吸时,气道开放不充分,可以明显听到漏气的声音,胸廓也看不到起伏,所以也基本是无效的。

对于非专业人员的现场施救,我作为急诊医生不会苛求什么。但分析受过急救培训的非专业人员现场急救的表现,将有助于将来急救培训教学的改进。

1. 第一个视频,地铁施救过程中,三位施救者显然没有意识到,心肺复苏急救中,胸外按压比人工呼吸重要。在人工呼吸上浪费太多时间,反而不如专注于单纯持续的胸外按压。

这提示急救培训教育者,单纯胸外按压因为简单、更容易贯彻,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值得更多的向公众推广普及。

2. 第二个视频,有位空姐的胸外按压速度接近180次/分钟。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使用的面罩是这一款

而在急救培训时,大部分采用的是这一款。

由于面罩不一样,操作方法不一样。当紧急时刻,换用不熟悉的面罩可能导致人工呼吸失败。对于职业人群的培训,最好在训练和工作场所急救箱配置时,均采用下面这种面罩。

培训和实战的脱离,是目前急救培训教学广泛存在的现象。这是急救教学导师们应该努力去解决的。

3. 不管是地铁站、还是飞机上,面对心脏骤停,工作人员几乎是赤膀上阵,缺少最重要的一件急救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院外心脏骤停,大多为室颤,即刻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是最关键的急救措施。没有除颤器,单纯心肺复苏,成功率并不高。在欧美国家,除颤器是飞机上的急救标配。这是国内航空公司急需学习改进的。

生命的逝去,不可挽回。但我们应该从付出的惨痛代价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我们的工作,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需要我们:

1. 注重急救培训的质量,贴紧实际,培训与实战结合。

2. 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急诊夜鹰:头条号签约作者,新浪微博急救科普博主

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

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