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2-17)

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的表率作用。为政者只要自己做好了,百姓自然就会受到感染熏陶,自觉端正言行,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注释】
政:“政”与“正”在古代往往通用。正,端正。
帅:带领、带头的意思。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正,公正、正道、端正。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正”,而最为关键的是“正人先正己”。身居高位的君主能够正己,大臣就会归于正道;大臣人人都能做到正己,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在伦理政治中,“正身”被看作从政者的必备素质。《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如果自身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得以推行;如果自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这里所讲的仍然是“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晋杨泉《物理论》:“语曰:'上不正,下参差’,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在上位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作歹。为政者当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信条、戒条,严格要求自己,正己正人正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