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糊涂

享受糊涂

/江一

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孔子的“君子三戒”,苏轼的《东栏梨花》,这是黄玉峰先生赐予我的墨宝。真是机缘巧合,我认为它们也是对当下的我最切近实际的勉励。因为,我悟到一种享受糊涂的哲学,这种哲学不是逃避现实、推卸责任,而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此一来,深得三戒之义,确达东栏之境。

临假期时的最后一课,孩子们总是要闹出一个境界来。嗯,非闹出一个境界来不可。这次也是,赶上五一,孩子们可以休息一下。书夕把长长的、窄窄、柔柔的塑料用透明胶带粘在我后背衣服上。

那类似录音带的透明塑料线被我带了一路,直到它们缠在我脚上,然后把它们挣断,我继续前行,没有理会书夕透着微笑、含着善意的恶作剧。而在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我一直慷慨激昂地讲解着贾谊的《过秦论》。

“这篇文章是奏章,是写给万岁爷的,是十分郑重、严肃地谈治国理政的。我们没有理由把它简单处理,没有理由不把它与我们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我投入十分力量和情感地说着。

“你为什么不在意?”转了一圈,又到书夕身边时,她狡猾地问我,她还是没有认真听课。

“因为我是一个糊涂人。”说着,我笑着摇摇头。

“为什么做一个糊涂人。”书夕继续问。

“因为我不想和你争执。”我淡淡地说。

“争执你也打不过我。”书夕得意地说。

“对呀,所以为了尊严,我会以命相搏。”我突然严肃地大声说。

“那之后呢?”书夕笑着问。

“所以,我选择做一个糊涂人了。”我这次狡猾地说,然后大笑走开了。我看到书夕也笑了,笑得那么心服口服,脸上的浮躁之气瞬间消失。再看其他的孩子,或者说其他的看客们,他们也笑了,笑得略显复杂,但都笑的很真诚。这场不到两分钟的师生对话后,孩子们听课听得越发认真、仔细了。

回望此事,我感到十分欣慰,面对聪明的孩子,我选择了糊涂,做到了戒斗。但我深知,做到这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百日、千日的锤炼,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要接受社会的毒打。所以,我说这个,并不是简单地讲一个课堂案例,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要阐述我的人生哲学观。

中午,在食堂吃饭,遇到了师傅葛春香先生。五一休息了,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离开学校,所谓地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次,我觉得我和师傅是一样的心态了,将自己和生活融合为一,做事情不急不躁,张弛有度,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不畏外物,不恋外物,不喜外物,不忧外物。

“放假了,不出去走走吗?”师傅问。

“不出去了,在家待着。”我说。

“嗯,也挺好,出门挺累的。”师傅说。

“有朋友约我去北京看园林博览会,我觉得时间紧,挺累的,也就拒绝了。”我说。

“嗯,到周边转转吧,比如下面县里。”师傅说。

“嗯,最近忙吗?”我问师傅。

“不忙,就是耗时间,教师就是这样。”师傅说。

“对,我也是。之前我总是觉得烦闷,放假了就走出学校了,现在我突然变得不着急了,也不觉得学校和外边有什么区别了。”我说。

就这样,我们轻描淡写地聊着。其实,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之所以我能领悟到校内校外、工作上班没有什么区别,是因为我学会了从自己心里寻找空间、寻找时间、寻找力量、寻找美丽。如果心中没有这些,到哪里去,都不会悠闲。

悠闲,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糊涂,也是一种力量和美丽。所以,享受糊涂,也是享受悠闲。高大、光彩的景观并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平淡,平凡。比如,我喜欢骑车穿行在夕阳中的街市里,随便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随便看着各式各样的店,没什么目的,就这样闲着看。

昨日,课上因一篇古文而于学生前发感慨道:“修好我的道德学问,以足以做你们的老师,其他的,如财富、地位、容貌等,都不必挂怀,你们也不必苛求我。”短暂的躁动后是同样短暂的沉静,之后我看到学生的神情瞬间严肃,眼中似有暖光。我知道在那躁动与沉静之间,孩子们是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的。所以,我常跟孩子们将读书不仅要读知识,还要从书中读出生活、读出文化、读出现实、读出能力。

突然,我又想到了孔子,又想到了苏轼,甚至还有东方朔,尤其是东方朔,他博学多才,但却一生不为所用,可是他并没有不开心,相反,他很开心,也是享受糊涂的典范吧。而孔子和苏轼要比东方朔幸运,他们真正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美丽,文化完全可以让一个人具有神级的防御能力、战斗能力和自愈能力,孔子、苏子便是如此。

今日之我,不宜做深山中的隐者,而宜做市井中的行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寻觅智慧,享受糊涂。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