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39【2017-9-4】
#每日学论语#15.39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微言微感】
教育者最博大的胸怀,就是慈悲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或许容易。专业的事情,训练训练就可以了。但是,把每一个孩子都装到心里,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对喜欢的孩子大爱无疆,对问题孩子也能大爱无疆,这种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
人人在教育问题上,应该生而平等,只要愿意上学,不分贵贱,不分夷狄,每一个人都有学可上,上得起学。
孔子这想法,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学在官府”,学校由官家办,办给王公贵族子弟,那些上得起学,有资格上学的都是官宦子弟,平民子弟哪有上学的可能?
孔子创办自己的学校,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然后果然广开大门。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为什么要自行束脩?
这表示的是一种求学态度,求学者自己要拜孔子为师,态度积极主动,有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办学者也需要生存,虽然有赞助费,但是学生的学费也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立学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
人不分贵贱,什么阶层都有。有身份尊贵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有高富帅的子贡,有一辈子吃不饱饭的颜回和原宪,有杀猪出身的曾参,有种田出身的颜路和曾皙。
生不论资质,来者不拒。粗鄙如野人子路,巧舌如簧如宰予,丑陋如鬼的澹台灭明,吝啬鬼子夏,笨笨的高柴,个性的冉求……当然也有闻一知十的颜回,才华横溢的子贡。孔子学院,不是人大附中,专门挑好学生,而是来者不拒,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孔子学院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分国籍。子贡、子夏是卫国人,子张、公良儒、巫马期、陈亢是陈国人,原宪、司马牛是宋国人,漆雕开是蔡国人,颜渊、子路是鲁国人,子游是吴国人……
公冶长自幼家贫,聪明好学,德才兼备。相传他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就将女儿许他为妻。
孔子死后,弟子子贡、子夏、曾参、颜路等用对待父亲的葬礼来为老师守孝,连被老师大骂要断绝师徒关系的冉求,也规规矩矩守孝三年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
我从教27年了,教过的学生一拨又一拨,做老师,做校长,我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情怀的。因为在我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重要的。
我不敢保证学生毕业后还惦念我,但是很自信学生不会骂我。
偏爱好学生很容易,宽容后进生,真心爱差生,并不容易。但是我可以问心无愧说,我可以做到,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
把优秀学生送到清华北大,和陪伴问题学生恢复正常生活,同样重要。
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帮助他走出阴影的办法,还没有能力带他们恢复阳光大气。他们都是天使,只是折了翅膀,需要我们耐心呵护,爱心陪护,用心照顾。
有教无类,就是对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为你千千万”,我们的爱可以让铁树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