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失败的课堂

没有失败的课堂
作者:李广生

大约十几年前,我作为版主应邀参加某论坛在深圳举办的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会议。大会组织者让我用十五分钟时间,点评一节高一物理课并阐述我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算是热场。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想要白活一通的时候,中央教科所的王老师突然说道:“还是把你对“失败”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当时我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我犹豫之际,王老师说:“我六十多岁,你三十多岁,咱俩加起来一百岁,还有什么不敢说?”于是,我勇气倍增,把会下闲聊的观点搬到会上,我阐述的主题是:拒绝失败。现在一想,老王有点不厚道:)

在那节公开课上,一个孩子思维出现了偏差,在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总是不开窍。在他身上,教师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显得有些仓促。教师鼓励这个孩子:“不要害怕失败,勇敢的尝试,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最后,这个孩子终于成功了——和大家的思路并轨到一起。老师把发言的机会,交给这个高一年级的小伙子,他感谢老师和同学,帮他战胜失败、取得成功。他的发言赢得一片掌声。我和王老师私下里交流,这掌声有点残酷。王老师认同我的观点。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在教育界脍炙人口,被很多人奉为圭臬。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拒绝失败,是不是就是在拒绝成功呢?这一担心在随后的互动得到印证。大家对拒绝失败的这一说法,表示情感的认可,但认为实践中不可能实现。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一位河南的朋友质问我:学习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呢、怎么可能没有挫折呢、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呢,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我开玩笑的对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认可,但谁是成功之父呢?没有成功之父,光靠成功之母,从生理学上讲,是无法孕育出成功的。”

我的回答引起大家一片笑声,事后很多朋友夸我机智,遗憾的是笑过再无回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成功的父亲是谁?——失败是成功之母,谁是成功之父?

六年前,我来到顺义,从中学教育而进入小学教育,从中学教师而变身为小学教师,我自以为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我终于可以摆脱对分数的孜孜以求,心平气和的想一想真正的教育。谁是成功之父这个问题再次冒出来——因为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成功,让每一个人走向成功。

随着我一步一步深入小学教育,发现小学人也那么的热爱成功之母,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误以为错误就是失败,错误就是成功之母。

于是,很多教师让孩子准备错题本、编制错题集,千万百计的发现错误、不厌其烦的分析错误、精益求精的纠正错误。教师对错误的关注和热爱,导致很多孩子,以发现别人的错误为荣,以发现自己的错误为耻,以纠正别人的错误为能,以避免自己的错误为幸。一个孩子走到前面发言,下面几十双小眼睛盯着他,准备挑错。经过教师的悉心培养,孩子们发现错误的能力,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能挑出点错,令人讶然。

昨天,我在港鑫小学听课,一个二年级小男孩——非常有个性、有主见的孩子,给同学们讲他整理的关于台湾的信息,正当他讲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之际, 下面的同学齐声指出他的一个读音的错误。小男孩被打断后不满意的说:“不要那么挑刺好吗?”我真的想拥抱一下这个孩子,他拒绝错误的勇气,值得尊敬。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孩子停下来,纠正自己的读音,他还会兴致勃勃的讲下去吗?那些给他挑错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是帮助了这个同学,还是打击了这个同学?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错误如此的敏感呢?

这个孩子发言结束后,我问身边的小姑娘:“他讲得好吗?”小姑娘点点头,说:“好!”我又问:“他讲了什么?”小姑娘想了想回答:“他念错了一个字。”也许这是个别现象,但至少这个孩子,因为过于关注错误,而忽视了比错误更重要的信息。

错误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错误不等于失败。直到标准化考试出现之后,错误与分数绑定在一起,人们才把错误简单的认定为失败。如果没有考试,没有分数,错误就是一种尝试,或是一种创新,与失败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我们认为错误等于失败,失败又是成功之母,那就必然会导致:打着追求成功的旗号,热烈的赞美失败,并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错误。事实上很多教师就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教学的,学生试卷阅完之后,首先看分数,不看得分看失分,分数低了,说明错误多了,意味着考砸了,失败了;然后再分析错误,查找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最后告诉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争取更大的成功。查找错误——总结失败——争取成功,教育陷入这样一种近乎残酷的逻辑之中。

为什么说它残酷?其一是表里不一,表面上是追求成功的教育,但本质上和过程中充满了失败;其二是有苦难言,经受无数次失败的打击,还要赞美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实话,这样的教育有点变态。正因为变态的教育,有些教师和学生,近乎病态的关注错误。

基于以上的这些思考,“生命课堂”提出没有失败的课堂。何谓没有失败的课堂?就是正确看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困难,切断它们与失败的联系,从每一个错误中提取出成功的因子。例如:那个读错字的小男孩成功之处何在?第一,他成功的发现了汉字的特点,即形声组字;第二,他成功的验证了不是每个汉字都遵循这个特点。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孩子而言,这两点成功,哪一点不比读错字这个小失败可贵?

虽然错误是客观的,但我们对错误价值的判断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错误看成失败,也可以把错误看作成功。实际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他们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只有按部就班、不越雷池,才不会出错。从这个视角来看,错误不就是成功吗?把错误视为失败,让孩子畏首畏尾、小心谨慎,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难道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成功的名义之下,教育葬送了孩子多少创造力啊。所以,“生命课堂”大力倡导没有失败的课堂。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成功的爸爸去哪了? 》,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人、一件事,最后能够取得成功,都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每向成功前进一步,都以已经取得的成功为基础。人们从成功中获取信心、经验和能力,从成功走向成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所以我说“成功是成功之父”。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其成长与发展无不遵循这条规律:由成功走向成功。对于孩子而言(其实不仅是孩子,成人也是如此),成功的体验和经验要比失败的打击和教训重要得多。我绝不相信一个天天被打击和教训的孩子最终取得成功,虽然我们不否认这是“成功之母”的善意。因此我无比的坚信那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种下成功,才能收获成功。

孩子为什么“把问题憋在心里,不懂装懂”?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磕磕绊绊的学习”?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孩子为什么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们害怕错误。为什么害怕错误?——因为错误等于失败。不管人们如何赞美失败,说它是成功之母,说它是进步的阶梯,但它给人带来挫败感、伤害积极性的事实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不把错误当成失败,甚至把错误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成功,如果我们不仅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还相信“成功是成功之父”,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在过程中充满成功,而不是在名义上追求成功;我们的孩子将会唱着凯歌走向成功,而不是流着眼泪走向成功。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人道的、人性的、充满人情味的,尊重生命并且有生命力的教育。

这便是“生命课堂”的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