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困惑的,也是妥协的|坤濮·早茶夜读757
757 | 读城记2020
理念是困惑的,也是妥协的
━━━━
1
这本出版于1929年的民国迁都南京后的建设规划书《首都计划》,是我读的第一本对于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专业书籍。粗读一遍之后懵懵懂懂,拎不出脉络,只记得窥见了一个有趣的地方——中央政治区地点的选择,计划中说,应建设在紫金山南麓,因为面积足够大、交通方便,而山坡起伏容易营建出优美壮观的中央政务建筑群,而其西部的明故宫遗址可作为商业区开发并给政府带来收入。最后一点理由,甚至提到“世界新建国都都在城外荒郊之地,比如澳京之近西那、土耳其之安哥拉、印京之新大理,无一不然”。但最终蒋介石民国政府的中央政治区,还是选择了更靠近市区的明故宫遗址附近,总统府也就设在了原来的两江总督府内。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中央政务区的选择,梁思成做北京规划方案时提出政务区建在北京老城的西边,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北京1950年的城市肌理
四集纪录片《百年南京》里面透露了一个细节,设计中山陵的吕彦直,一开始就提议将明故宫区域作为中央政治区,同时把老城的东西城墙拆掉一部分,以方便城市向东西扩展,这样,中央政治区将正好位于“中正之位”,这个提法暗合了蒋介石的名字,蒋介石喜欢这个方案。而首都计划对中央政治区地点的选择,最终没有被采纳,不过蒋介石的妥协是并没有拆掉城墙。对于功能区划分,也基本按《首都计划》执行。
2
从书的前言中我了解到,南京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城市。《首都计划》出台后,南京从此兴起了持续十余年的营造高潮,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功能分区、道路系统、一批公共建筑等,是由这一规划格局奠定的。2006年再版《首都计划》一书,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周岚作序说,《首都计划》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越它在南京的具体实践,更在于它的理论及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促进作用。“《首都计划》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借鉴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而详细方案中,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固有形式,就在当时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开创了近代中国自身建筑风格的一些新路,不仅影响了南京依据《首都计划》原则建成的一批建筑,如中山陵、中央医院等,还影响了随后许多城市的政府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3
再次通读这本书,我也能感受到为什么书中体现的理论和方法受到后世的称赞。书中的很多规划,做得既有理念、又有方法,既谈理想又谈现实,既规划、又结合了具体情况给出实践路径。
以公园建设为例,书中先陈述理念——“公园之设置,关系于市民的健康与幸福者至大,市民于工作之余,不能无所娱乐”,“欲规划南京为一壮丽之都市,现有之公园,似尚未敷用,宜择地增筑,并辟林荫大道,以资联络,使各公园虽分布于各处,实无异合为一大公园,以便游客赏玩”。——以林荫大道连接城内外各公园,这对花园城市的描述令人神往。
后面谈到具体方法,“南京现在地价尚廉,建筑物尚稀少,诚宜及时收用各地,逐渐增建公园”。再谈到费用来源,“公园及游戏场,除公地外,地价应由受益产业负担,不足则由中央政府补助”。而最后在实施程序章节,自计划发布次年,每一年该推进哪些工作,都做出详列,例如第一年需要购买新街口公园地段,第二年改良新街口公园,修筑中山路至玄武湖道路,等等,各项城市建筑工作依序展开,包括污雨水沟、轮船码头、自来水厂、中央政务区的道路、火车站等等,到第四年,才会进展到建筑五台山公园及文化区各建筑物。规划还给出了具体的园林绿化规模标准,“大南京每一百三十七人,即占公园一英亩”。
不只是公园,无论是道路建设、公营住宅建设、雨水和污水渠道建设,电线及路灯规划,都是既考虑理念,又考虑到实施方法。
《首都计划》一书,对功能分区的理念,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等等一些重要的理念,都有所涉及,进行了就当时而言科学而细致的计划,即使今天的南京老城区依然保留着首都计划中为百年而设的城市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进行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最新的一轮是对2018到2035年的规划,遵循着“保护古都整体格局”、“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建设符合人民理想生活愿景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等原则。
时代在进步,但蕴含在《首都计划》中的博大精深的规划理念,仍然值得细读。
今晚二条
大姐走后,汪曾祺得了思乡病
往期
TAN
回顾
如何设计一个新首都?| 行业“冥”灯,老脸往哪儿“哥”| 每一次码人,都觉得是要收钱| 首都的偶像包袱| “首都计划,让南京吃够了老本”| 无力的卧谈:南京到底适不适合做首都| 谁不想有一个《首都计划》| 侵略者如何收集一座城市的情报| 莫非是个中国人?| 过渡与回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 造廓以守民:看首都计划如何“讲政治”| 首都不分南北,停车都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