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不能当饭吃
经常有朋友当面称赞我有教育情怀,我从不否认,但在表示感谢的同时总要加上一句,情怀不能当饭吃。
做个教育人,没点情怀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且不是一般的人,是孩子。孩子一词所包含的意蕴,岂是千言万语能够道尽?任何技术和技巧摆在孩子面前,都会表现出局限性,惟有求助于情怀。但是,光有情怀远远不够,假情怀之名行伤害之事在中小学校并不鲜见,“做真实的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怀,还要有真本事。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 有些教育,老师确实无能为力!》,从行文来看作者是一线教师。文章开头作者这样写到: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按兴趣学习,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我希望我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团结友爱,我希望学生们因为有我而喜欢学校,爱上学习。从这些文字不难看出他是个有情怀的老师,但最终的结果如何呢?令人遗憾!他这样写到:但现在,教师这个职业,我只能微笑着向你道歉。身为教师的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教育,老师是无能为力的。满腔的情怀变成无奈的叹息,这其中固然有外部的原因,但全部归结于外部是不是也不公平?作为教师,可以对教师这个职业微笑着道歉,作为孩子呢,他们怎么办,他们只能全盘接受吗,他们也要微笑着接受你的道歉吗?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所有人犯下的所有错误都让孩子承担?我们忍心吗?
“有些教育,老师确实无能为力”我认同这一观点,并且不止一次的撰文阐述,但目的是明确教师的责任,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推卸责任。无限的夸大责任和无限的夸大困难其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把该承担的责任和能承担的责任,都稀释或淹没在一片赞歌或一片叹息声中。作者说:这五个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老师是无能为力的。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从教师角度来看,确实这么回事,好像挺有道理。可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既为人师表,也为人父母,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老师对我们说:这五件事我们无能为力,您自己看着办。这时候我们会作何感想,我们还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吗?可能我会这样说:如果你什么都干不了,为啥不辞职,干你能干的事情去?
情怀不是一句空话,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无能为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所作为。就像我在昨天的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我爱真实,并非因为真实可爱,真实也许并不可爱,但并不妨碍我们爱它,为之痴迷,执著探索——这就需要我们有真本事。
本事本无真假之分,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既为本事,可一旦与职业相结合,本事就有了真假之分。比如喝酒吧,算不算本事?当然算!有人沾酒就醉,有人千杯不倒,会喝酒当然算本事。但是,行业不同对喝酒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行业严禁喝酒,会喝酒对这个行业来讲就是假本事,有的行业需要喝酒,比如品酒师,对这个行业来说会喝酒就是真本事。做教师也是如此,把孩子带到操场或是郊外痛快地玩,不是真本事,制定严密的计划和方案,让孩子玩得高兴、玩得安全、玩得有意义才是真本事。游戏也是教育,但教育不是游戏,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真本事,这个话题太大,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说清的。我曾写过一篇名为《看家本领》的文章,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转化能力则是教师的一项新兴看家本领”。所谓转化能力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活动、学习任务、研究专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把教学目标活动化、任务化、专题化,与此同时实现学习的生活化和实践化。让儿童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在完成某一任务或探究某一专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意志品质,而不是近乎功利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指出:通常情况下,教师更为关注知识的内部结构,更乐于探索知识的奥妙,从而更容易陷入到知识之中,使自己越来越像“学科专家”,也使自己的教学更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和解释。毫无疑问,对知识的教学而言,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然而我们要明确的是,“教知识”不是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淡化知识”的教学不值得提倡,“惟知识”的教学更需要反省。教师陷入知识的窠臼,教学必然走向“惟知识”的误区。因此,教师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从研究知识中分出一部分,用以研究学习活动的设计。
情怀非常重要,我一直坚持这一点,但我不迷信情怀,特别是在教育实践层面,没有真本事支撑的教育情怀,极容易沦为不作为或瞎作为的借口。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刮起一股“情怀风”,大小专家都大谈特谈情怀,这既是教育者的觉醒,也是教育浮躁的一种表现。企业界已有前车之鉴,不讲情怀的企业好景不长,只讲情怀的企业也如昙花一现。企业兴衰告诉我们,当今时代,不讲情怀没饭吃,情怀不能当饭吃。做真实的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怀,还要有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