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得到的启示

厕所得到的启示

作者:李广生

昨天下午,去厕所,做一件只有在厕所才能做的事情。厕所的门上,挂着个白色的半截门帘,很多人用它擦手,上面赫然写着一个红色的大字“男”。刚撩开门帘,还没等我往里迈,站在里面洗手的同事,立即跟我打招呼。他头都没回,甚至都没有歪一下,好像早就知道进来的是我。我很奇怪,问他:“你看都没看,怎么知道是我?”他回过头,惊诧地看着我,奇怪着我的奇怪。这时我才意识到,洗手池上面是张镜子,他面对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后面的一切。这件事让我心有所动,在厕所里徘徊良久。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世界。我在他身后,看到他在洗手,以为他看不到我。如果我认为这便是世界的真相,那岂不是太可笑了。因为我的一举一动,已经通过镜子全部暴露在他眼前。我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背对我洗手,而他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面向他走来。哪一个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这时,又一位同事走进来,笑着对我们说:“你俩好有雅兴,在这里聊天。”于是又多了一个视角,他看到的世界是两个在厕所聊天,因此又多了一种对世界的解读。

当你换一个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会为你展示一幅全新的面孔。我看了一堂双机位拍摄的“常态课”录像。在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摄录设备进行拍摄,所以是原汁原味的“常态课”。一个镜头对着教师和黑板,教师在讲台上的表现尽收眼底,但只能看到学生的背影。用这个镜头看这节课,可以肯定地说是一节好课。教师做了认真的准备,讲解清楚、板书规范、语言生动、教态自然,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几次提醒学生注意听讲。这让我有些纳闷儿,讲得这么好,难道还有学生不认真听吗?于是,我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拍摄的场景。这只镜头对着学生,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览无遗。我真的惊呆了。原来大部分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根本没有听讲。有的摆弄东西,有的相互之间挤眉弄眼,有的趴在那里不知道在想什么,还有的低头写着什么,但肯定不是在记录。这时,我看到的是一节很糟糕的课。我让两个镜头的画面同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一边教师讲的认认真真,一边学生玩的兴高采烈。我迷惑了,到底哪个是这节课的真相?

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研究者,我用大量的时间来观察课堂,但是我看到的是课堂的真相吗?我看到的课堂和教师自己看到的课堂是一样的吗?我还肩负着指导教师改进课堂的任务,如果我看到的不是课堂的真相,指导从何谈起?就像在厕所一样,我以为他看不到我,其实人家啥都能看到;我以为只有我才能发现的课堂问题,其实老师早就心知肚明。这样的指导有何意义?

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是社会学的概念。简而言之即是,考察或叙述一件事,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一是当事人的角度,即主位视角,一是旁观者的角度,即客位视角。同样一件事,在旁观者看来是无理取闹,而在当事人看来则是情理之中,结果会有很大不同。教育者涉猎一些社会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至少可以避免自己钻牛角尖或自鸣得意。观察一节课,如果我们不仅把一节课作为一个教育情景,还把它当成一个社会现象,同样存在主位与客位的差异。课堂,这个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地方,其实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节课呢?

十多年前,我是一名任课教师,不喜欢别人对我的课指手画脚,嘴上不说,但心里说:“你上一个试试!”然后,我成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对别人的课指指点点成为我的工作。开始我有点自以为是和急功近利,喜欢挑毛病,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堂的独特见解,给教师指出一大堆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观点经常得到教师们的肯定和赞赏,这让我愈加“狂妄”,引以为荣,好像指出的缺点越多,越显得自己水平高。再后来,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工作除了给自己带来一点虚荣之外,对教师来说毫无意义。那些经过我“点拨”的教师,当我再次走进他的课堂时,几乎没有丝毫改变。我绞尽脑汁、不遗余力、毫不保留为他量身定制的自以为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早已经被他抛到脑后。我都能记起当时对他说了什么,而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这让我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责任都在老师身上?

我尝试以主位视角考察这个问题,即:站在教师立场上看待一节课。我要求自己停止喋喋不休,注意倾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备课前后发生的一些琐事。我认为课上的很糟糕,他们却是这样认为:这节课能上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已经尽力了;肯定还会存在很多问题,但谁的课没有问题呢,谁的课能做到十全十美呢,不是说课就是遗憾的艺术吗?当然要加以改进,谁不希望自己的课越上越好?可是,那些专家们提出的新理念、新方法,真的能够应用到课堂上吗、即便应用到课堂上真的能够起作用吗?……

课堂,一方小小的空间,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作为一名研究者,讲述的可能是焦虑的故事——课堂怎么啦?作为教师,讲述的可能是平淡的故事——课堂挺好啊。但是,我们都忽视了另一个主体,他们是学生,课堂上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感受如何?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把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孩子当成自己,以他们的视角观察课堂,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