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别离》后,我们家长该如何转换角色?

大家都还记得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吧?而我们每年,每季都上演着现实版的《小别离》,据说,今年会有《小别离》的第二季,据说,也是描述已经出国留学的朵朵和小宇分别与家人的交往故事,很多人猜测,还会有方圆夫妇(新晋留学生父母)与朵朵(新晋留学生)的适应和改变的心路历程故事,还有没有出国的琴琴与朵朵和小宇的故事,,,,我们非常期待,但是今天,我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些,我们留学生父母的角色转换的话题——

我们留学生父母与其他非留学生父母的不一样:

1)距离,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在孩子留学这件事上,距离,也可以产生的是“担心”,由于距离,我们很多的反应会滞后,我们没有实地的感官认识,也会由于距离,产生不确定性引致的担忧。例如孩子,科目调整,大家由于不知道开学前两周,加拿大的学校可以允许学生调整已经报读的课程,所以当听到这个时,肯定内心忐忑!

2)费用,与在国内读书是孩子不一样,在加拿大留学,费用有时会让你抓狂,例如孩子告诉你,房租是1300刀/月?你却在朋友口中听到住宿费800刀就好,,,还有更便宜的。但是,其实我们不得不考虑距离远近了,也许这个价钱和与学校距离有关。

3)文化差异,带来理解上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语言阅读能力,我们很多家长由于语言问题,往往看的资料来源都是“汉化”后的资料,或者“度娘”上的信息,这个也许和孩子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吻合,所以往往就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又例如,很多时候,学校所规定的东西,我们家长一双情愿认为是“有商量余地”,结果遭遇学校或者老师拒绝,就觉得很不理解。所以,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还是很多的。

4)时差,我们孩子们在加拿大读书与我们时差,晚了12-15个小时。我们在处理孩子所发生的“状况”时,其实很难“同步”实时处理,所以,往往需要有足够的预判和对问题的趋势多推演。

5)孩子的成年人角色对比,孩子在国内上大学,找工作,甚至到娶老婆,生孩子,我们父母都喜欢“一手包办”,尤其读书子女父母。但是在加拿大留学的孩子们,他们身边的当地学生,到了成年年龄后,思维行动的独立性,让孩子们觉得自主角色成长很快,这样的情况,往往希望我们家长要明白和理解。

了解了上面我们在加拿大留学孩子们的特点,我们家长如何配合?我建议大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入角色”:

1)建立健全有效沟通模式,有时上面提到的“距离”和“时差”因素,所导致的问题,其实原因是沟通问题,如果有良好的沟通模式,那么狠多问题,可以预防也可以及时处理。首先是要“建立”,我们很多孩子与家长沟通是压根没有建立好,有家长说,孩子找他们的唯一理由是“要钱”,其他问题,一概不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家长只是一台“提款机”,真正有效沟通的建立,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双向”交流,意思不一定单向“打听”模式,而是双向的分享模式,我们家长也可以分享国内的事情,给孩子们知道,包括一些时政要闻,体育赛事观点等等,也可以耐心的听听孩子们在加拿大生活的“吐槽”,而不是拼命问孩子成绩。

2)与孩子交流,我们家长更需要充分理解,不是敷衍了事,例如,上面说的“费用”问题,往往我们容易从钱的绝对值考虑,而没有从理性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容易打击孩子们的创意思维和积极的想法。例如,有孩子为了提高大学的“做笔记”的效率,提出购买iPad,家长第一反应是iPad的娱乐功能,而没有听孩子解释:iPad可以让孩子可以轻松直接在老师的教案或者课文旁边标注和笔记,这比单独另外笔记更加高的效率和直观,如果你一下子否认,也许将来他有什么好想法,就“懒得”报告——反正你都不会批准,或者编着故事来搪塞过去。

3)家长不断学习,我们往往批评孩子,你不好好读书,但是现实状况是,我们很多家长,已经很多年没有拿起书本,没有继续去进修,,,,所以,我们可以考虑让孩子读书时,也看看我们自己在干嘛?这样在我们要求孩子学习的时候,也可以产生“感同身受”,而且起码这样的学无止境的态度,可以潜移默化孩子,学习是需要坚持,学习可以带来快乐等等的积极元素!

4)做孩子永远的“大后方”,在外留学,独单无助,尤其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孩子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我们父母,我们除了觉得给出帮助,还应该告诉,孩子,你的大后方就是我们父母,我们无限支持你的“合理”计划。我们愿意与你共同努力,让孩子安心学习。

5)美好祝愿!这一点也是我常常提醒家长朋友的,由于我们国内的习惯思维模式,想问题非常“周到”,往往容易按照“最坏方式”来思考!我常说,这样往往容易变成一种“诅咒”!我愿意大家换一个角度,把一切对孩子们的爱,哪怕是含了一点点的担心,化作美好的祝福!往好的想,祝福永远是我们父母优先要考虑的!这样下来,可能这个事情就真的很顺利!这一点我在这些年来实践过程体验,让我深信不疑的!大家不妨试试!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与孩子相隔万里,太多的不容易,太多需要牵挂了!我一直认为,孩子只是我们父母自身的镜像,我们的丝毫改变,可能会带来孩子巨大的改变。所以我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际就是在改变着孩子!

这个话题相信一两次不会谈够,可能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我愿与家长朋友们继续共同探讨!祝福孩子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