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伐秦:函谷关成六国首选,赵武灵王的如意算盘为何行不通?
战国后期秦国实在太强大了,逐步侵蚀六国领土,使得六国不得不在苏秦等纵横家的游说之下联合起来伐秦。很有意思的是,六国首选的是直取函谷关路线,却摒弃了赵武灵王从河套地区南下灭秦的奇袭路线。其实六国并不是傻,在当时的局势与条件下,函谷关路线是非常正确的,奇袭路线反而是不可取的。
历史上进取关中的几大路线
关中地区在唐朝灭亡之前一直都是龙兴之地,其关中平原适合农业发展,四周都有天险环绕也较为容易防御,是个绝佳的发展基地。西周、秦国、秦朝、汉朝、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都在此定都。
反过来如果要取代他们,就需要考虑进取关中的战略路线问题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几大战略路线主要有以下条:
第一条:函谷关路线。这条是六国伐秦的首选,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入主关中其实走的也是这条路线,是被最频繁使用。由于黄河改道等原因,后世实际不是完全走秦函谷关,但总体路线还是这个方向。比如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大体走的也是这个线路。战果情况是,六国伐秦失败了,李渊、安禄山都成功了。
第二条:武关路线。楚国想灭秦曾试图走这条路线,不过没有成功。倒是秦末的时候刘邦成功了,不过也是郦食其说服武关守将,然后张良献上奇袭计谋才取下的,实际不是强攻拿下。
第三条:诸葛亮北伐路线。其实这里细分起来是分好多条的,比如秦岭三条,陇西方向一条,可惜都失败了。姜维北伐路线,也是包含在里面的。
至于从河西走廊入侵关中略述,因为那是西域以及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某些历史时期会采用的路线,比如犬戎、匈奴等,对六国的意义不大。
剩下的就是没有发生过的赵武灵王奇袭路线,暂时将其归为第四条。其具体线路如上图所示,大致从晋中盆地出发,绕到阴山脚下,然后进入河套地区,接着翻越黄土高原南下直取关中平原。
第四条路线存在的问题
上面这张图是黄河中游流域的地形图,黄河“几”字形头部是河套地区,中部黄土高原,再往下便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关中平原。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黄河之所以从陇右北上一方面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河套地区地势较低。如此看来,从河套地区进入黄土高原是向上走的。
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左右,原本是适合农业生产的,但可能因为乱砍滥伐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逐渐形成了河谷盆地型的高原,沟壑纵横,逐渐变得干燥起来。植被变少,导致很难留住水分,这一地带变得越来越缺水,不适合农业生产。这些综合作用,导致在黄土高原行军十分困难。
早在春秋时期之前,这一带附近的河套地区还生活着林胡部落,“林”字说明当时还是有不少树木的。之后河套地区完全变成草场,说明是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的。
在此之外还有犬戎部落及其分支,分散在高原附近。进入春秋时期黄土高原还诞生了,一个叫义渠的诸侯国,其祖先其实就是犬戎。不过一直到公元前272年才被秦昭襄王灭掉,并入秦国。
种种迹象表明黄土高原的农业价值很小,但战略价值却很大,这是秦国比较晚将其纳入领土范围的重要原因。而这个战略价值,就是预防河套地区的林胡以及后来强大起来的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剩下的就是秦国最棘手的敌人赵国了。
所以不管是防谁,秦国都铁了心要不计代价在黄土高原边缘建长城。建了长城之后,秦国并没有急着跟赵国去争夺河套地区这个重要的养马场,而是将扩张重心放在了东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河套地区除了黄河天险,没有其他好可守的险要。而河套地区地势较低,周遭环境多数河流冲刷而成的的滩地,水流其实没那么急,比其他段容易渡河,很显然天险作用要小很多。
河套地区既然不好守,假如做最坏的打算的话,赵武灵王奇袭失败了必须撤退,秦军是可以大胆地追击到黄河附近的,这样赵军或者六国联军就危险了。
然后是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秦长城,这个险要又很难攻破,耗费着实不小。就算突破了长城,在黄土高原行军也十分困难,不仅缺水,而且道路极不好走,后勤保障也很困难。另外还得时不时提防着秦军的埋伏,而且如果失败了退兵也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走错路,就走进死胡同,被秦军瓮中捉鳖。
所以这第四条路线的危险系数着实不小,即便赵武灵王没饿死在沙丘,赵国内部团结,也很难成功——除非秦军在长城一带不设防,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函谷关路线是当时最优解的原因
从中原地区途径周王室的领土,抵达函谷关,这一路上地势都是十分平坦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十分容易。而且周王室的领土在分裂成西周公国与东周公国之前,还是被战国七雄默认为东西南北各诸侯强国的缓冲地带,各诸侯国经过的时候其实也不敢太放肆,所以即便六国联军输了,秦军追到这里,也不敢怎么乱来,故而六国联军走函谷关路线退路也是有保障的。
光这些原因,函谷关路线就远胜赵武灵王的奇袭路线了。
那六国联军走武关路线又如何呢?是否能“复制”未来的刘邦灭秦的效果呢?也不行,因为武关地势也十分险要,不比函谷关差。强攻损失太大,所以起初刘邦是派郦食其去游说的,企图兵不血刃拿下武关。但张良又考虑到武关一旦被秦再次控制,刘邦与张良的联军将没有任何退路,所以张良才力劝刘邦奇袭武关,将其彻底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这两点都足以说明强攻武关的难度,实际可能比函谷关路线还难的,没有奇谋配合会很悬。
另外一点就是走武关路线要经过楚国境内,也不一定会同意。
至于诸葛亮北伐路线,对于当时的六国来说更是不可能了。他们首先入蜀就很困难,尤其是当时不兴水战的历史。即便入了蜀,还得翻越秦岭进攻关中地区,或者绕到西北迂回杀进去——对于当时的六国来说如此折腾,简直是吃太饱了,肯定不会这么干。
再说了对于赵国、韩国、魏国、齐国、燕国来说,巴蜀地区离他们太远了,拿下了也不好瓜分,只能便宜了楚国,所以他们肯定也不会这么干的。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当时的历史局势来看,诸葛亮北伐路线对于六国来说是最不可能的,也是最难的;武关路线没有奇谋配合比函谷关还难,楚国不同意也是白搭;赵武灵王的奇袭路线可行性实际也非常低,而且后勤保障与退路严重存在严重缺点,极其不安全;所以剩下的只有函谷关这个可选项了,虽然函谷关地势也很险要,但好歹只需要打一个关口,拿下即可直接杀到秦国首都咸阳,非常划算——即便是失败了,也好撤军,安全系数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即便如此,对于极不团结的六国来说,即使强攻,也不一定拿得下函谷关——因为呀,函谷关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太难了!看来秦灭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