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不自信的人才会迷恋“少女感”

我觉得第一个提“少女感”这个概念的人,无疑是个LSP,而且是个居心不良的LSP。
不是吗?“少女感”本身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年龄歧视。
你是什么年纪的人,就该是什么年纪的状态和心境。
三十来岁、四十多岁甚至五十多岁的女性,你要求人家有“少女感”是什么意思呢?人家为什么就不能有“少妇感”、“御姐感”、“熟女感”?
那也是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
我见到过很多网友在网上找各种八九十年代甚至更古早的女星的近照,保养得好一点的就赞人家有“少女感”,略微沧桑一些的就哀叹人家“红颜易老”。
这些算不算是一种直男审美呢?或是对女性的尊严践踏呢?
奇怪的是,这时候很多女士,尤其是一直提倡“男女平等”或自比艺术家的女士都集体双标了,也会在意自己的“少女感”是否还存在。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一幕,我会觉得挺悲哀。
还是没有摆脱俗事俗人,既然是俗人,那就更没有必要自比已故的“老艺术家”了。
因为人家算是惊世骇俗地经典,你却偏偏在固执地十分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少女感”,摆明了向大众妥协,也是向自己的不自信妥协。
在2009年的时候,我记得参与现在节目的一些艺人那时是颇有人缘和好感的。
那时如果一个女孩子不用自己多说什么,“少女感”也是必须的。但那时是不是把握住机会了呢?
作为艺人,演戏也好,唱歌也罢,没有做好的话就真的很难再翻身。
毕竟我见过很多立志想要成为“唱歌的里面演戏演得最好的,演戏的里面书法写得最棒的”女“艺人”,在二十来岁的时候被LSP们捧杀得真的以为自己很厉害,结果青春一不留神全溜走了,等到了三十来岁奔四十的时候一觉醒来,发现同龄的同行已经赶超了自己一大截,这时候才想起来要保持“少女感”,其实很晚了,还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所有女艺人,无论中外,对皮肤和身材的管理都是很重视的。
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演艺首先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如果想要满足观众对于美和梦幻感的追求,所有的女演员就必须在演艺生涯的黄金期,用远超常人的代价来保持远超常人的身体和外貌条件。
当然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而出现的审美差异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但总体来说,更好的皮肤和更好的身材,以及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外貌,是艺人普遍具备的外在条件。
但为什么中国的女明星们似乎对皮肤保养和少女感的容貌具有特别的焦虑感呢?
我觉得是因为现在中国演艺的类型化程度不够丰富,或者说表面看品类很全,但实际上给女性提供的演艺角色选择范围就很单一狭小了。对于女性来说,要想在相对紧张的窗口期完成演艺生涯的提升,那就只能在这个审美标准相对单一的范围内进行比拼,并努力延长自己的演艺生涯窗口期。
在此,“少女感”似乎就成了唯一能抓住的稻草,或是借口。
如果只看表象,就是市场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娱乐需求暂时还不够多样化,暂且无法支撑多样化、细分化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具有“少女感”的形象比较好卖钱。
因此我们的女明星和幕后团队就倾斜资源全力打造这种形象,然后因为资源倾斜导致生产过剩,从而挤占了其他类型的演艺形象产生的可能性,最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出一个“幸存者悖论”,那就是卖得最好的“少女感”就是观众最喜欢的。
一旦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女艺人来说,就会面临这种市场资源的残酷筛选。从艺人角度来说,尽力让自己显得有“少女感”就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所以郝蕾有句话说得很中肯,关于选手认为的是“少女感”耽误了自己戏路的说法,如果要当歌手,那么你是“少女感”也好,性感也好,这在歌手的领域里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做一个职业演员,就不该一直凹“少女感”的标签,因为演员的本质是要把角色塑造好。根据角色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造型,“少女感”只看你自己放不放下这个包袱。
说一千道一万,第一个提“少女感”这个概念的人,无疑是个LSP,而且是个居心不良的LSP。而紧紧附和LSP观念的女艺人,屡屡强调自身的“少女感”,背后的原因,除了对青春远去的故意视而不见,就是对自身不再受人关注的一抹哀羞。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