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334):笑容满面——说“面”(上)

朱英贵

一、“面”字小引

若问“面”是什么?很多人会说,“面”就是“脸”;也许有人会说,“面”不只是“脸”,还有小麦的制成品或者粮食磨成的粉也都叫“面”。可见,在具体解说“面”字之前,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一个是“面”就是“脸”吗?一个是作为食品的面粉也跟脸有关系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面”就是“脸”吗?固然,用今天的话将“笑容满面”说成“笑容满脸”也不错,然而,“脸”字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魏晋以前是没有“脸”的。即便是南北朝时期,“脸”字的初始意义也不是表示整个面部,而是表示眼睑的意思,此字原本从“目”,写作“瞼”,可见它的本义就是指眼睛周围的部分。例如:“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淡红花帔浅檀蛾,睡脸初开似剪波。”(唐·白居易《吴宫辞》),“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后蜀·阎选《虞美人》词)这几处引文中的“脸”就都是眼睑的意思,并非是指整个面部。当然,就在南朝文献中,“脸”字也有表示面颊或者面部的意思的情形,例如:“玉貌歇红脸,长颦串翠眉。”(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此后历代都有用“脸”表示“面”的,例如:“毛羽黑如漆,两脸凝璚脂。”(宋·文天祥《珊瑚吟》),“仰着脸四下里看时,不见动静。”(《水浒传》第六二回)

那么为什么本表眼睑的“脸”会词义扩大为表示整个面部了呢?原来,眼睛周围的眼睑部分本是妇女用来化妆的部位,只有面部搽脂抹粉的地方才叫“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男人是没有“脸”的,但是后来化妆由女人的行为扩展为戏剧演员的行为,而古代的戏曲又都是由男人来装扮的,这样一来,男人也就可以有“脸”了。进而词义进一步泛化,“脸”也就等同于“面”了,所谓洗脸也就不仅限于只洗搽脂抹粉的地方了。

但是“脸”字毕竟还是跟“面”字有细微差别的,这主要是“脸”一般就仅仅是指生理上的面部,而“面”还可以指心理上的面部,那叫做“面子”,然而却没有与“面子”意义等同的“脸子”一说。

鲁迅有一篇杂文叫《宣传与做戏》,文中说:

这“宣传”两字却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对外说谎”的意思。

但这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杨小楼做《单刀赴会》,梅兰芳做《黛玉葬花》,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是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们扮演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或锄头,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原来这“面子”还真是由脸部(面部)化妆引申而来的,中国旧戏里有一套脸谱,这花花绿绿的脸谱就是“面子”,而演员真正的脸长成什么样却不重要了。做戏子的只要画上脸谱演得好看就行了,至于真正的脸,长得好看不好看,那是无所谓的。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只要保全面子,即使丢脸也无所谓。所以阿Q挨人打了并不要紧,可是他在背后却要说一句“儿子打老子”,这样虽然丢了脸,面子却是有了。所以“死要面子不要脸”就是一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当下以《面子》命名的小品有好几个,赵本山、宋小宝都演过不同的《面子》,潘长江也演过《男人的面子》。其主题无非就是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要面子就是说要争气,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1997年12月还出版了佐斌的一部专著《中国人的脸与面子》,这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脸与面子的本土社会心理学学术著作。脸与面子是中国人十分典型而又普遍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现象,作者从中国人的典型脸面事件出发,系统、客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人的脸与面子的心理实质,脸面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脸面的心理模式,中国人的脸面行为技术及脸面的心理功能,并对中国人的脸与面子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般说来,“脸”是从生理的层面反应道德维度的,是个人审美追求的准则;而“面子”是从心理的层面反应社交维度的,是个人权势地位的反映。当因出现“不要脸”或“没面子”行为而遭受惩罚时,脸关联着羞耻,重点在于内控型的“耻”感;面子涉及到羞辱,重点在于往来中的“辱”行。

中国有句俗语“笑贫不笑娼”,就典型地反映了面子和脸的区别。卖淫本来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可是没有钱却是没面子的事情。在一个道德力量微弱的社会里,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卖淫、贩毒、贪污、受贿都不丢人,只有寒酸最丢人,最没面子。有了钱有了势,前呼后拥,就叫做有头有脸,人人羡慕不已,却不会问他用什么手段获得这一切的。可见学习“面子”的“面”字真的要比学习“脸”字重要许多。

那么本文就来谈谈这个“面”字,然而也还有第二个问题:难道作为食品的面粉也跟脸有关系吗?

其实,作为食品的面粉的“面”是个简化字,它原本是写作“麵”的。那么“麵”字跟脸面的“面”又有什么关系呢?“麵”字当中毕竟还是含有“面”这个字的,如果不深究的话,我们可以说,“麵”字是个形声字,“麥”(麦)表意,“面”表音,“麵”字跟脸面的“面”没有什么意义联系。其实,若依照传统的“右文说”,形声字的声旁也是隐含表意因子的,那就也应该有那么些许的联系。不妨这样理解,面粉的颜色近似于女子化妆搽粉的颜色,或者说最早的扑粉说不定就直接使用面粉也未可知,因此用“面”字作“麵”字的声旁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不管怎么解释,“麵”和“面”毕竟不是同一个字,现代简化字用替代法,拿“面”字来替代“麵”字是很荒唐的。据说有一个香港人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这位朋友只会说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语,他看国语片的电影全靠看字幕。有一次他观看一部大陆拍摄的电影,里面情节有一幕是男女主角去餐馆吃饭,他们看了菜单不太满意,女的就对男的说:“这菜没什么好吃的,还不如回到我住处,我下麵给你吃,味道比这个好。”但是字幕上映出来的却是:“我下面给你吃,味道比这个好。”香港朋友看了大吃一惊,这像话吗?

大陆人天天下面吃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却原来“下麵”和“下面”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码事。

本文不承认简化字的“面”就是繁体字的“麵”,故拙文只谈“面”字不谈“麵”字。

二、“面”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面”字的古文字形体

从上图“面”字的古文字形体可以看出,“面”字的甲骨文形体就是用一只眼睛(目)代表面部的整体器官,然后在其四周勾勒整个面部的轮廓,以像脸孔的样子,形义契合。“面”字的战国文字(楚国简帛文字)以“首”代“目”,更能显示脸孔的意思。“面”字的小篆字形是综合了战国文字和甲骨文字形的特征演化而来的,外部轮廓依据甲骨文,内部符号取自战国文字的“?”(“首”的异体)。下面再来看看“面”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见下图):

“面”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上图中的战国文字取自秦睡虎地的简牍文字,其字形轮廓更接近于小篆了。隶书的“面”字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将“首(异体)”的上部演变为整个面部轮廓上部的一横一短竖,将面部轮廓内部直接写成了“目”字。楷书在隶书字形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楷化,省去了“目”字的上下两横,直接与面部轮廓融为一体,这就是今天所写的“面”字。

《説文解字》卷九面部:“面,顔前也。从首(异体),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从面。”许慎所解的大致意思是:“面”,就是颜前的部分。它的字形采用“首(异体)”作为表意偏旁,整体就像人的颜面。大凡与“面”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面”作为表意偏旁。那么,“顔前”又是什么意思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顏前也”的解释是:“颜者、两眉之中间也。颜前者谓自此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乃正向人者。”可见,所谓“顔前”就是指人的头部除了头发之外正面所能看见的全部面容。

“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南北朝唐宋口语中才开始同用如“面”。面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麺、缅、腼、偭、湎、勔等。麺(面)是由麦和面合成的形声字,华人以白为美,护面用白粉,以之作参照,表示白麦粉,后来遂将“麥”和“面”合为一个“麺”字。本文以下内容将只谈“面”字,不谈“麺”字。

三、“面”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面”字的造字本义是指人的头部的正面容貌,例如:“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中》)再如:“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唐·元稹《遣春》诗之十)又如:“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鲁迅《彷徨·伤逝》)

“面”字在其造字本义的基础上,可以朝着容颜、当面、正面、用作量词四个方面产生四类引申义,每一类引申义又可产生若干个次级引申义,下面分别加以梳理举例:

其一,表示容颜、相貌的意思。例如:“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再如:“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唐·韩愈《送穷文》)又如:“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前蜀·韦庄《女冠子》词)

在此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面部表情(脸色)。例如:“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易·革》)孔颖达疏:“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再如:“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孟子·公孙丑下》)又如:“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唐·韩愈《送殷员外序》)

二是神色表现在脸上。例如:“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荀子·大略》)杨倞注:“面、貌,谓以颜色慰悦之,不欲施小惠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勿面,谓不形见于面。”

三是面具、假面。例如:“上使乐府幸假之《但乐》,吹箫鼓鞀,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闲击鼓,舞其偶人。”(汉·贾谊《新书·匈奴》)卢文弨校注:“面,假面也。”再如:“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晋书·朱伺传》)又如:“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旧唐书·音乐志二》)

其二,表示当面、亲自的意思。例如:“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如:“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宋·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又如:“生冤气填塞,每欲与女面相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在此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前、面前的意思。例如:“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书·顾命》)再如:“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仪礼·士相见礼》)郑玄注:“面,前也。系联四足交出背上于胸前结之也。”又如:“陪京溯洛,面郊后市。”(《文选·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周礼》曰:面朝后市。郑玄《仪礼》注曰:‘面,前也。’”

二是表示见、会面的意思。例如:“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私见郑伯。”再如:“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礼记·聘义》)孔颖达疏:“私面,谓私以己礼面见主国之卿大夫也……面,亦见也。”又如:“而使听政之初,将帅不得一面天颜而去。”(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三是表示向、对着的意思。例如:“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易·说卦》)再如:“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夏官·掸人》)郑玄注:“面,犹向也。使民之心晓而正向王。”又如:“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如:“当下请在一间草屋内,是杨执中修葺的一个小小的书屋,面着一方小天井。”(《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其三,表示正面(和“背”相对)的意思。例如:“(帝启)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川日月。”(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再如:“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胡三省注:“钱之文为面,其漫为背。”

在此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没有厚度的平面,几何学称线移动形成的形迹,有长、宽,没有厚。例如:“方之一面,非方也。”(《墨子·大取》)张纯一集解:“方之一面,如方幂,无厚,非同六面之方体。”

二是物体的表面。例如:“客冯面而蛾傅之。”(《墨子·备城门》)孙诒让闲诂:“面,谓城四面。”再如:“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镕」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汉书·食货志下》)又如:“鸳鸯对浴银塘暖,水面蒲梢短。”(前蜀·毛文锡《虞美人》词)

三是表示方位、方向。例如:“疏束树木,令足以为柴抟,毋前面树。”(《墨子·备城门》)再如:“湟中义从羌悉在何面?今日欲决死生。”(《后汉书·段颎传》)又如:“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

四是表示方面、范围。例如:“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史记·留侯世家》)再如:“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五是表示背、相背对(通“偭”)。例如:“(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以故人故,难视斫之;故背之。”再如:“上具狱事,有可却,却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颜师古注:“面谓偝之也,言不忍视之,与吕马童面之同义。”又如:“故智者面而不思。”(《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面,偝也。”

其四,用作量词,指见面的次数。例如:“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称平生渴仰之思。”(《水浒传》第三三回)再如:见过一面,一面之交。

在此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用作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多用于扁平的或能展开的物件。例如:“后齐定令,亲王、公主、太妃、妃及从三品已上丧者,借白鼓一面,丧毕进输。”(《隋书·礼仪志三》)再如:“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前蜀·贯休《古镜词》)又如:“且叫取一面枷来钉了,禁在牢里。”(《水浒传》第二二回)

二是指某个部位。例如:“何处疼,那面疼,都俺没理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三是陪同的他国仪仗人员,古代秦国法律术语,指陪同秦使的他国仪仗人员。例如:“可(何)谓‘箧面’?‘箧面’者,耤(藉)秦人使,它邦耐吏、行旞与偕者,命客吏曰‘箧’,行旞曰‘面’。”(睡虎地秦墓竹简《法津答问》)

根据上面对“面”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面”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您的孩子是否认字而不识字?

    认字和识字有区别吗? 我们都看过范冰冰的电影,但不一定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 认人不等于识人,认字也不等于识字. 我讲过两年"象形识字",接触过很多家长.有的家长跟我说,我们孩子六岁 ...

  • 汉字探微(157):亦步亦趋——释“亦”(上)

    朱英贵 一."亦"字小引 有一个成语叫"亦步亦趋",其中"步"就是两腿交互向前稳健而行的意思,而"趋"则是向前小步快行的 ...

  • 2016年甲骨文学习文章列表

    文耕说字(15) 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1500个常用字中选取部分文字为对象,分别列出该字的四种字体:甲骨文,小篆,隶书和楷书.并介绍该字在经典中的用法,从甲骨文字形探索该字的本意,从历史文献角度理解该字 ...

  • 细说汉字(216):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上)

    朱英贵 一."凤"字小引 成语"凤皇来仪"源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中"箫韶"为舜制的 ...

  • 细说汉字(210):飞龙在天——说“龍”(上)

    朱英贵 "飞龙在天"这个成语见于<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借以比喻帝王在 ...

  • 细说汉字(335):笑容满面——说“面”(下)

    朱英贵 (紧承上文) 四.含有"面"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面"字的相关成语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0多个,其中"面"字的文化含 ...

  • 为什么说汉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文字这个词汇是由两个彼此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构成的:所谓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文字则是一种用于书面记录的工具.事实上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悠久.自3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 ...

  • 正解汉字 第十四课 上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 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上"字. 上shàng特殊指事字,字形由两横构成,底端一横较 ...

  • 细说汉字:德

    "德"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彳"(chì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 ...

  • 为什么说汉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文字这个词汇是由两个彼此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构成的:所谓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文字则是一种用于书面记录的工具.事实上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悠久.自3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 ...

  • 为什么有人说汉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汉字和其它文字的产生与形成所走的路是不同的,最后归结的文字属性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表意文字:一个是表音文字:还有一个是另类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例如"朋友"字组,表达两人友好:拼 ...

  • 细说汉字:文

    这个"文"字是个象形字.像什么呢?像一个心宽体胖的壮年人.你看甲骨文①就像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向左右伸展的是两臂,下部是两腿,胸前刻有美观的花纹.金文②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