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南山隐居的戴颙说:上班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上班

今天到西津渡的“元同斋”听古琴,听陈鹤羽老师讲戴颙在南山做隐士的故事,鹤羽老师娓娓道来,不觉入神听了一个下午,分享给大家:

戴颙一生下来,其实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他的曾祖父在东晋朝廷里做过大官,祖父是金城太守戴绥,名望很高;他的伯伯戴逯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广信侯,后又升官至大司农;他的爸爸戴逵是士族家庭的官N代。

到了爸爸戴逵这代,因为家族条件太多,养出了一种名士的毛病——艺术细胞丰富,不想扎到体制里混,太宰武陵王司马晞高薪特聘他,他也坚决不去。

所以戴逵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很多斜杠标识:人物绘画高手/山水画家/雕塑家/先锋派鼓手,但还是成为了一名隐士,过上了躺平的生活。

这种毛病在当时,反而是被社会吹捧的,戴逵隐居的竹屋建造得特别雅致,也成了网红打卡胜地,当时另一位大名士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乘着酒兴,雪夜乘船来拜访,这件事情被《世说新语》的作者听到,写进书里,让“戴逵叔叔和他的小屋”这个故事一举上了热搜。

▲周文靖 雪夜访戴图

在这个出名小屋里,戴逵把平生的所学,都传授给了儿子戴颙。爸爸善长的琴艺、书法,戴颙尽得精髓,雕塑、乐理,戴颙样样精通。

可惜在戴颙16岁那一年,戴逵染病去世,悲痛的戴颙在守孝时,几乎毁坏了身体,因而长年生病虚弱。

他和哥哥戴勃都遗传了爸爸的音乐细胞,学了一身的好琴艺。过去爸爸所传授的曲子,哥俩弹奏起,就会涌起一股思念,伤心不已,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专辑,戴勃创作了5部,戴颙创作了15部,另有一部长曲。

戴颙的作品和当时流传的同名乐曲很不一样,很有时代节奏感,并把玄学意境揉入音乐,因此,这些乐曲在音乐界的知名度很高。

有了名气,上门拜访的人就多了。

有一位叫王绥的中书令,带着宾客去拜访他们,兄弟俩和家人正在吃豆粥。王绥说:"我听说你们善于弹琴,想听一听。"

戴勃、戴颙安静的吃着豆粥,都没有回答。

站了好一会儿,王绥讪讪而去。

如果时光就这样停留,那一定挺美好的,可惜的是,戴勃突然一病不起。

戴家从他们的戴逵这一带开始,就没有去上班,医保卡也没有续,当时的医药费很贵,戴颙开始着急了。

戴颙说:"兄长现在病重,无法求治。我应当出去上班了,求一份官禄,来接济我们。"

于是通过各种关系,上书当朝,运作“海虞令”这个岗位。

事情快要办成时,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实在太差,不幸戴勃去世,戴颙就此作罢。

处理好哥哥的后事,戴颙来到吴地(苏州一带)定居。

吴地有很多读书人是他的粉丝,一起出力帮他把房子建好——他们搬运石头,开涧引水,栽植树木,不多时,房子周围的树木就长得茂盛繁密,浑然天成。

戴颙定居在这里,调素琴、阅金经,研究庄子的精要思想,写出一篇《逍遥论》的论文,并注释《礼记》的《中庸》篇。

因为他是名人,三吴的守将和郡里士大夫邀他一起野游,能走就去,不想去就婉拒,不虚情不矫情,因此大家跟他相处得很好。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了“宋”,取代了“东晋”,南朝徐徐拉开了帷幕。

刘裕知道戴家是士族大户,也听说过戴颙的名气,任命他做太尉行参军、琅琊王司马属,他没去任职。

戴颙说: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上班。

01

宋国刚建,对这些名士的拒绝,也没有太较真,过了一阵子,又发了一道令:

“前太尉行参军戴颙、辟士韦玄,保持隐逸节操,坚守志向,始终不渝,应该加以表彰,来弘扬隐逸谦让的美德。他们都适合在通直任散骑侍郎。"

戴颙还是没有去上班。

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长史张邵与戴颙结为亲家,迎请他定居京口,住在黄鹤山(黄鹄山)。

黄鹤山,就是后来的南山。

这座山的北面有大片大片的竹林,竹林旁是精致的房屋,竹林和溪涧都很美,戴颙就在溪涧边住下来。

刘义季知道戴颙是名士,经常去拜访他,约他一起游玩,他穿他的村野服装,也不可以装扮,很随意的就出行了。

山间,他给刘义季弹琴,琴曲都是他新作或改编的曲子,其中三种曲调《游弦》、《广陵》、《止息》,刘义季一行听都没听过。

慢慢的,戴颙在音乐领域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

每个时代,都需要伟大的文艺家撑旗帜,刘裕有时候也想见他,就对黄门侍郎张敷说:"我巡视东方的那一天,一定要在黄鹄山宴请戴公。"并且,刘裕长期供应他创作资源、设备、人员。

有了资金支持,戴颙玩音乐就更嗨了,他把《何尝》、《白鹄》二部乐曲融合起来,谱成一个曲调,称为《清旷》。

黄鹤山,留下了戴颙搞音乐创作的不少传奇。

有一年春天,有朋友约戴颙出去玩,戴颙手里拿着两个柑橘,背上一斗酒,兴冲冲就出门了,半道有人跟他打招呼,问他去哪儿,他回答道:往听黄鹂声!

你听听这回答,多有诗意!

跟这样的人一起出去玩,那才叫有劲!从此“斗酒双柑”也成了春日胜游的代名词。

这个典故在春游中使用频率很高。如这一首明代刘英的《载酒过湖 》:

船头斗酒配双柑,坐听黄鹂漱晚酣。

湖上有山山有寺,人生只合老江南。

刘英是杭州诗人,一辈子隐居在西湖边。喜欢坐在船上游湖,有酒有零食,耳边听着黄昏黄鹂的欢唱,惬意足了,这日子神仙似的。

另一首《江城子 春暮独坐》, 清·万锦雯

昼长人静小庭空。

暖烟浓。

锁帘栊。

枝上看看,新绿渐成丛。

老去秾华留不住,还剩得,几多红。

莺声只在落花中。

又随风。

过墙东。

斗酒双柑,欲听与谁同。

追忆旧游如梦里,无限恨,上眉峰。

晚春的午后,万锦雯一个人坐在小院里发呆,纷纷扬扬的落花中 ,有欢快的莺声传来,一阵风吹过,让他想起了春游,昔日斗酒双柑的时光,就像是梦里一样,只留下无限惆怅。

再如清代孙星衍的《听莺图为恩观察作 其二》,

柳浪和声趁晓风,湖山清福比苏公。

双柑斗酒民同乐,春在褰帷一笑中。

湖边的柳树像波浪一样随风起伏,像是在应和早晨的清风,享受着湖山的美景,这份清闲的福气可以媲美当年的苏东坡。春游时与民同乐,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撩起车子的帷幔,你微微一笑,很倾城。

看啊,斗酒双柑,多有逼格。

02

除了在琴艺方面的造诣,戴颙在雕塑,特别是佛像雕塑领域,是当时的权威。

《宋书 戴颙传》记载: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颙亦参也

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儒道三教合流,佛教逐渐走向民族化、人性化、民间化,同时,佛像的建造,也开始民族化和人性化,在这方面,戴颙和他的爸爸戴逵,都是一代宗师。

佛教传入后,最初的两百年,画像和塑像的工艺是比较粗糙的。

金佛像牌  东晋

这是在镇江跑马山一号东晋墓出土的金佛像牌,这样的佛像工艺真的太搭浆了。

戴逵为山阴灵宝寺塑了一座丈六无量寿佛和两座木雕大菩萨,人人见了都夸他,但他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

佛像开光后,他就躲到佛殿帷帐后面,不让人发现,偷听别人的议论。

果然听到不少批评,他全部记录下来。

如此经历三年,再进行修整,这才满意。

他以汉人的面貌形体为模特,进行去西方化、去仙气化的处理,开创了佛像民族化、人性化的进程。

戴逵特别善长制作佛像,戴颙也参与制作,得到了父亲的真传。

当时,瓦官寺用铜铸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铸造好之后,大家都觉得铜像面太瘦。

工人不能重新修治,于是迎请戴颙来看看。

戴颙看了之后说:"这不是脸面瘦小,而是臂胛肥大罢了。"

磨减臂胛以后,瘦小的毛病就消除了。众人无不叹服。

戴逵、戴颙父子,还将传统的胚模制作技术,运用于雕塑中,创造了佛像制作的夹纻新工艺;又将传统的藻绘运用于佛像的裱彩,开创了佛像妆銮术,是我国佛像夹纻妆銮工艺的创始人。

米芾在《画史》中记载:汉时佛像,形制古朴,后晋明帝、卫协未尽其妙,逮及戴氏父子,皆擅丹青,又崇释氏,范赋彩动有楷模云。

▲隋代干漆夹苎佛像,现存自古老的夹苎佛像

有音乐为伴,精研雕塑之术,隐居在南山之中的戴颙乐此不疲,终身都没有去上班。

戴颙去世后,景阳山修成,皇帝叹息说:"遗憾的是,不能使戴颙来观看啊!"

戴颙的女儿受到老爸的影响太深,也选择和音乐为伴,和山林相居,她住到黄鹤山东侧的山中,舍宅为寺,日日磨笄(笄,古代的一种簪子),不嫁,也不上班。

于是她住的这座山,便唤作了“磨笄山”。

她从容老去,从未感到无聊和孤单。

听完陈鹤羽老师讲的戴颙故事,我突然觉得,又精古琴,又擅雕塑的戴颙,这气质,和蔡伟老师真的好像啊。

蔡伟老师在演奏古琴。

在雕塑制作中的蔡伟老师。

常去西津渡西长安里6号的元同斋(亚夫在线正对面),听蔡伟老师抚琴,和鹤羽老师谈古论今。

在这古色古香的斋中,仿佛是一座古琴的展示馆,让人了解到古琴的历史渊源,对琴谱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听陈鹤羽老师说,最近他们俩又萌生收徒的心思,想将平生所学传承给有缘人。

在文章尾部,我留一个陈老师的电话给大家,18652731188,相信有缘,自会走到一起。

镇江的学校

老镇江

镇江名人故事

镇江味道

镇江诗歌的故事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