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卷十二 伤寒方解·上篇
导言
本篇与伤寒论原文读法篇对照着读。
读《伤寒论》者,只喜读方,最怕读文。文无理路可寻,方有病证可按也。虽有病证可按,仍无理路可寻。前代儒医徐灵胎谓《伤寒论》只可一章一章读,不能整个读。夫所谓论者,乃整个论,非一章一章论,如按章去读,不读整个,何论之有?徐氏尚不能寻出文的理路,其它更不必道矣。本书《伤寒》读法,已将整个理路寻出,读者称便。兹于方中寻出整个理路,读者由方以求文,其兴趣必有更多于先读读法者。如此则中医人人皆能读伤寒论,然后中医学可告成立。
荣气病本病方
桂枝汤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荣气疏泄则汗出,胆经不降,相火上逆则发热,鼻鸣干呕,荣卫分离则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津液必伤,表阳必虚。荣卫分离,中气必虚。芍药降胆经、降相火、敛荣气之疏泄,炙草补中,姜枣补中生津,桂枝调荣卫、实表阳也。风伤卫气,卫气减少,荣气加多,故荣气与卫气分离而荣现疏泄之病。缓脉乃疏泄向外之象。
原方分量载在世行本《伤寒论》。原方一两,可同今之一钱。
枣有大小不同,原方十二枚,可用今之六钱。
卫气病本方
麻黄汤
麻黄 杏仁 桂枝 炙草
卫气收敛,则无汗恶寒,体痛,腰痛,骨节疼痛。肺气不降,则呕逆而喘。荣卫分离,中气必虚。卫气不开,表阳必虚。麻黄泻卫气之收敛,杏仁降肺气之逆,炙草补中气,桂枝调荣卫、达表阳也。收敛之病,气机滞塞,故不用枣,既不用枣,亦不用姜矣。寒伤荣气,荣气减少,卫气加多,故卫气与荣气分离而卫现收敛之病。紧脉乃收敛向内之象。
荣卫双病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芍药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脉虚,不缓不紧,却微恶寒微发热而身痒。身痒为荣卫俱虚,欲自解而未能。麻黄汤与桂枝汤减轻分两,双解荣卫也。
荣卫双病气虚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寒热如疟,日仅再发。此卫气之虚。双解荣卫,减轻麻黄,轻泄卫闭也。
荣卫双病津虚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大枣 生姜 麻黄 石膏
形作伤寒,作渴,而寸脉弱,此津液虚而生燥也。双解荣卫,减轻泄卫之麻黄,加石膏以清燥也。麻黄石膏能发越痹着。“越婢”二字想系“越痹”二字之误。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半夏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荣卫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以致胆经不降而干呕发热。相火不降而作渴欲饮水,水入仍吐。胃气不降而作噫。水入肠胃而作利。小便不利少腹满,肺气不降而作喘。水气上冲而作咳。皆平日中下阳虚,寒水上凌阳位之病。此寒水乃中下皆寒而来之水。麻桂双解荣卫之郁,炙草补中气,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温降寒湿水气。干姜温脾阳,以杜其入脏。小青龙之咳,喉间作痒,清水中加稀痰。小青龙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石膏
如非中风,而是脉紧恶寒无汗之伤寒。平日胃气燥热之人,卫气闭于外,烦燥生于内,甚至燥极伤津,身重乍有轻时。麻黄杏仁以泄卫,桂枝以和荣,石膏以清燥,炙草姜枣以补中。因脉紧故不用芍药之敛也。石膏清胃燥以杜其入腑。杜其入腑云者,杜其腑热之成也。误服石膏亡阳,须以真武汤救之。
荣卫病罢里湿方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无恶寒、发热、项强之荣卫证,而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仍吐与心悸,皆水湿隔阻,相火不降之故。术、苓、泽泻、猪苓以泄水湿,桂枝助肝经之疏泄以行水。湿去火降,故吐止、热止、悸止也。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茯苓甘草汤
茯苓 炙草 桂枝 生姜
汗出不渴,表阳虚也。汗出而渴,表虚兼里湿盛也。汗出不渴,虽属表虚,亦有里湿,茯苓泄湿,生姜、炙草温中,桂枝实表以止汗出也。燥渴为阳实,湿渴为阳虚。湿阻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灼金,故渴。
荣卫病罢里燥方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炙草 粳米
伤寒而外有大热。相火外出,里气必寒。里热实则热聚于内,不浮于外,故外无大热。肢厥有阳证、阴证之分:阴证里阳虚,阳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有如冰冷;阳证里阳实,阳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不如冰冷,不温而已。阴证脉微细而沉,阳证脉滑而实,或沉而实。阳明燥热,故滑而实也。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燥,粳米、炙草生津液而补中气也。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内加人参
白虎证,渴能饮水。虽能饮水而口仍燥,此燥热伤津之所致。非补气不能生津,于白虎汤内,加参以补气,由气生津也。荣卫表病未曾出汗而成五苓白虎证者,服五苓白虎,必汗出而解。里气和则表气和也。湿渴饮水仍吐出,燥渴饮水不吐出。
太阴脾经本病方
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
此太阴脾脏之本气病也。太阴脾脏土气湿寒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干姜、炙草温补中气,温寒除湿以复土气之升降,附子温水回阳,以培土气之根。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亡之病也。
少阴肾脏本病方
附子汤
附子 白术 茯苓 人参 芍药
此少阴肾脏之本气病也。少阴肾脏病则水寒灭火,火灭土败,阳气微少。尺脉微细,但欲寐而不能寐,背微恶寒,骨痛脉沉,皆阳气微少,阴寒之象。水寒土败,则木枯克土。平日肾脏虚寒,阳气不足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附子回阳补火,白术、茯苓补土,人参补中气,芍药安风木,解骨痛。附子最动木气。
厥阴肝经本病方
乌梅丸
乌梅 干姜 附子 人参 细辛 蜀椒 黄连 黄柏 当归 桂枝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蛔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蛔。蛔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通脉四逆汤
于四逆汤内加重干姜
下利汗出,四肢厥冷,阳将亡也。其脉必微而欲绝,中寒之至。用四逆汤以回阳,重加干姜大温中气。此方名通脉者,脉生于中气也。曰外热者,汗出而阳亡于外也。此方即四逆汤加重干姜分两。凡阴寒脉微欲绝,皆宜用之。
阳明胃腑本病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炙草 芒硝
恶寒发热之荣卫表病,已经三日,已经发汗,却汗发不透澈,而发热更加,蒸蒸然手足出汗,脉现实大之象。此平日胃热阳实之人,荣卫的表病不解,脏腑的里气偏郁,腑热自现本气之病。若由蒸蒸发热,肠胃津液灼干,肠胃有了燥屎,便成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之大承气汤下证。如成下证,则病重矣。必须于胃热未曾全实,但蒸蒸汗出发热之时,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平胃热,炙草养中气也。曰调胃者,调和胃气,不取攻下,使热退不成下证也。
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如当调胃承气汤证时,不予调胃清热,则胃热愈实,便成燥屎、腹痛拒按、潮热、谵语等等之大承气汤证。当用大承气汤之攻下燥屎法,大黄、芒硝攻下热实,枳实、厚朴开通滞气也。大黄性寒,芒硝性热,枳实性寒,厚朴性热,寒热混合,则成圆的运动。以圆运动的原则为下法,此大承气汤之微旨。
小承气汤
大黄 枳实 厚朴
如应用大承气汤攻燥屎,但不知屎已燥否,可用小承气汤试探。已有燥屎,服汤后必放屁。如不放屁,是无燥屎。无有可攻之物,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去芒硝之滑泻,减轻厚朴之辛通也。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 桂枝 炙草 大黄 芒硝
十二脏腑之经,公共组织行于躯体,称曰荣卫。荣卫脏腑,虽有表里之分,仍一整个。荣卫为脏腑之表,脏腑为荣卫之里也。故荣卫之气不和,脏腑之气即郁,三阴脏病之干姜附子证,与阳明腑病之大黄枳实证,皆表气不和,里气偏郁之病。膀胱腑病亦然。表病不解,膀胱阳腑气郁而病热,其人如狂。如自己下血,热随血去,病即自愈。如不下血,少腹有血,急结作痛,当用大黄、芒硝攻其热,桃仁攻其血,桂枝以和表,炙草以补中气。先解表乃可用此方。
抵当汤
大黄 水蛭 虻虫 桃仁
如荣卫病而身黄,脉沉,少腹硬,小便利,人如狂,亦膀胱腑热。亦当用抵当汤,大黄攻其热,水蛭、虻虫、桃仁攻其血也。
抵当丸
以抵当汤为丸
少腹满而尿利,为有瘀血,宜丸药缓下。
少阳胆经本病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人参 炙草
如荣卫表病不得汗解,脏腑里气又不偏郁,则少阳胆经被迫于表里之间,而成少阳经病。少阳经病,三焦经下陷,胆经上逆而现口苦、耳聋诸证。用柴胡升三焦经以解少阳结气,黄芩降胆经以清相火逆气,半夏、生姜降胃逆,大枣补中气,人参、炙草补土气而扶阴脏之阳也。小柴胡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芍药 枳实 大黄
于小柴胡汤去人参、炙草之补阳补土,加芍药以降胆经之逆,枳实、大黄以下胃腑之热,仍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以解少阳之经也。少阳经病,亦少阳经本气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经,预防阴脏阳退之法。大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经,预防阳腑热进之法。口苦心下痞硬,少阳胆经之结也。呕吐酸臭而下热利,阳明胃腑之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