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8【2016-12-10】
#每日学论语#7.8【2016-12-10】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yú)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用心思考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去引导他;不到他想问却不知如何提问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给他举个例子或道理,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给他讲这个道理了。”
【微言微感】
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就不再讲了。
孔子这是要放弃吗?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肯定不会。
教师为了不教。最好的教学,不是看老师如何眉飞色舞表演,言之凿凿论证,旁征博引概述,而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专心听讲是不够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不行的,好的学习一定是思维被启动,智慧被打开,身体被解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独自行走的模样,直面问题,挑战困难,苦思冥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欲罢不能坐进其道。似乎想明白了,但是表达不出来;似乎快要说出来了,就是讲不明白的。
每每这个时候,恩师郭景硕老师就会停下来,手摁在图标上,只比划不说话,等我们大呼“慢着慢着,我要明白了”,她才会心一笑,请开悟的人上来分享。
她从不让我们背诵数量关系,而是让我们自己推理。她说:“记住公式不是目的,关键是使用,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维没有提升,记住再多公式有什么用?
学习这件事,做题很重要,考试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智慧增加。
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掉书呆子,只有用来考试的死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碎片知识充斥大脑,记得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
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在和老师交流前,先自己尝试解决,过去的经验都被调动,苦思冥想,得道的感悟是自己,印象深刻,得心应手。
其实,学会并不是学习的目的,会学才是学习的终极追求。有了方法,有了途径,有了手段,获取知识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而且,如果真的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理解不动,消化不了,这样不是什么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者干脆慢下来,等一等,放下睡一觉,痛痛快快打一场球,说不定如同阿基米德一样,突然就开悟了。
但是,如果没有个人情感的积极参与,死记硬背,照单全收,对一个人的发展并没有太多帮助。
关于“举一隅不以三隅番则不复也”,我想到了温故知新。旧知没掌握到80-90%,不急着往下推进,不慌不忙,水到渠成。等到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量变而后质变,突然顿悟,势如破竹,瓜熟蒂落。
原来,学习不是说教,不是灌输,不是填鸭,而是学生自己的顿悟。
什么都可以代替,只有思维不可以代替。
我们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他们的经验,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智慧,都是他自己的事,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所以,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别慌着拉着孩子跑,让他自己按着自己节奏跑。跟着他,陪着他,等到他苦思冥想,心里似乎明白,但是抓不住,说不清,老师才来点化他,激发他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