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课堂的“2”和“5”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的关键是结构。这里的结构,指的是课堂的整个流程。如何进入课堂?如何组织教和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师风格,不同的学生群体,课堂的结构是可以不一样的。但是,依据认知规律,遵循教学原则,课堂的“2”和“5”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这里的“2”,是2分钟候课;这里的“5”,是提前5分钟结课。
提前2分钟候课,是很多学校的课堂常规要求。有的要求是,听见候铃声,学生迅速回班,老师迅速进班;有的要求是两分钟站立,背诵经典诗篇;也有的要求是,看着黑板的课前提问,准备课前问答;还有的老师,直接进入上课状态。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非常赞成:课间十分钟要真正还给师生,不能把课间10分钟变成课间8分钟。
对于第二、第三种情况,应该很普遍。按照“存在就是道理”的理论,我们没必要明令禁止,但是需要规范和引领。这种课前候课的形式很好,“经典天天诵读”“每日一题”“每日一问”“每日一说”等特色活动,长期坚持,利于班级特色形成
但是,我旗帜鲜明反对拉长上课时间,把2分钟候课当成正式课堂。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絮絮叨叨反复讲,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讲授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听讲却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抓不住要点,扣不住关键,说得越多,学习效果越差。学习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好的课堂结构,一定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精讲巧练,知行合一。
归纳一下:
1、我提倡候课就是候课,目标很简单:师生迅速回到课堂,调整状态,做好课前准备。如此足以。
2、我认同上新课前坚持一些固定栏目:比如“起立诵读”“时事播报”“口头作文”“课前冥想”“看着思维导图回忆上节课内容”“准备生字听写、课文背诵”……好的做法固定下来,长期坚持,受益无穷。
关于“提前5分钟结课”,我们针对的是教师拖堂问题的解决,“课堂小结”的落地,“每课一练”的落实,课堂前松后紧失重问题的调理。
教师拖堂问题,一直是师生关系的“障碍点”。教师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给孩子加课,这是敬业负责的一种态度,但是属于不专业的一种行为,是好心办坏事。每次评教评学,都有学生因此给老师提意见。但是依然有老师我行我素。学校为了制止这种行为,故意把下课铃加长时间,让老师讲不成课,往往还得到老师的抵触,甚至有老师直接关闭教室广播。
“课堂小结”“每课一练”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人人都清楚,但是由于前期课堂结构过于松散,老师讲得太碎,讲得太多,无效环节太长,所以课堂难免前松后紧,造成拖堂。于是,重要的“课堂小结”“每课一练”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经常性无法落地。
课堂有三个境界: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具体到操作层面,课堂之初,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叶在树上,树在林中,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目标是什么,在知识体系的什么位置。课堂过程,我们要循着知情意行的路径,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完成知识与生活的编制,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达成认知层面的重新构建。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要重新回到知识树,看着树干,叶子、花朵和果实就能自动浮现。像庖丁解牛那样,我们看到的,感到的,还是完整的活生生的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规范学校的课堂管理,通过培训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时间意识,通过评教评学促进教师行为转变,通过铃声设计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具体说,就是在拉长下课铃声的基础上,设置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提醒铃声。这个铃声很简单,就是提醒老师记住下课时间,提醒老师迅速进入“课堂小结”环节。
(0)

相关推荐